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08


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2009.6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法学法 点拨引导、自主讨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课件展示西方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鲜明地体现在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而且不仅体现在个别字词的含义不同上。(阅读对话)
美国游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
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
美国游客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
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
2、以为导游只是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
总结: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可见,语言反映着民族心理,语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

二、讨论:结合材料,谈谈这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传达了哪些文化信息?
什么是文化?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从文字看民族生活和历史
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安”、“家”、“姓”这几个字中可以得到哪些文化信息?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 “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位。“姓”是“女”字旁一个“生”,所以“姓”字的本义呢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今流传下来最早的那些姓氏几乎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部落是“姜”姓,黄帝部落是“姬”姓,从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在母系社会的高地位。
2、从词汇看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
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属性、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比如(课件):
碗: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
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结合我们的历史背景与民族心理,你能推测是什么原因吗?
语言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特别敢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
3、从语言看历史变革、文化背景
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 乙:造反有理,两毛钱一盒。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 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文革期间习用毛主席语录。就像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关的词如“手机,寻呼机,E—mail(电子信箱),上网,网络,因特网,网虫”等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报章杂志上。)
4、从语言看地方民俗
上海人看望病人不带苹果(谐病故)。
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
北京人吃饺子用醋不说吃醋。
不能给恋人送伞。
鳝丝浇头面来了,三碗加一碗了。
搬家不能送别人钟作礼物。
5、从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A《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
B请问您贵姓?——免贵,敝姓王。贵庚几何?(春秋几何?)——虚度四十。(痴长四十。)
C有一些带“女”字旁的表意不好的字:奸、妖、娼、奴、婪、妒。
D“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之。请问这样的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A追求和谐与对称: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从平面布局上看,一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把建筑物分成两半,左右两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B自我贬低: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词和敬词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汉民族“扬人抑己”的传统文化。
说自己:拙作、贱内、浅见、犬子、寒舍、小女、薄礼、薄酒、拜见、献丑、抛砖引玉。
说别人:大作、尊夫人、高见、令郎、府上、令爱、厚礼、盛宴、光临、传经送宝。
主人请客,习惯地说:“没有准备什么菜,请多多包涵。”绝对不会说:“今天的菜很丰盛,都是我精心准备的,你在别的地方绝对吃不到这样的菜的。”
C重男轻女:随着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于是,在一些字上也体现出来了。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妇人之见”、 “夫唱妇随”“头发长见识短”。詈词总是以女性为攻击对象,“奸”,“婪”,“嫉”,“媚”。
D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对待人或事的关系时,要掌握最佳状态,恰倒好处,正确妥当地进行处理,中庸被儒家视为待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三、探究活动: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女生多“芳、兰、丽、媛”,男生多“伟、俊、斌、杰”,希望女性如花似玉、清纯可爱,男性英俊伟岸、文武双全的共同价值观念。)
(补充材料:姓名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观照着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种种形态。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有图腾般的魔力,受到人们的崇敬,指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在上古时代,姓名的意义不仅在于符号标记,而且与个人品质浑然一体。从汉族人的姓名中,可以看到汉族人崇尚什么,喜好什么,遵奉什么,从而显示汉民族文化的种种特点.
汉族人命名时,有时根据族谱,按字排辈份,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同辈分的皆称同一个字,另一个字可以自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排行字辈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孔氏家族了。
《清稗类钞》[近人徐珂(1869~1928)编。珂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记述曲阜孔氏族名中排行字辈,其中'孔氏命名之字派'云:'曲阜孔氏为孔子之后,命名皆有字派.盖自元代之五十四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下为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垂,佑,钦,绍,念,显,杨十派。'
上述孔氏族名的不同字派,其实便是孔子后裔不同辈分的用字.到了1920年第76代衍圣公孙孔令贻,又在这30字后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氏家族的人名辈分用字,大多是有关国家繁荣兴盛,家庭和睦团结,个人修身养性进而治国安邦的美好字眼,表现了一个宗族的连续的尊卑有序性,维系着宗族的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重大社会运动都会在汉族人名中留下印记。象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卫东,革命,向红等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跃进,与苏联友好合作等社会活动情况。在'文革'期间,很多男孩取名不离'军',女孩起名不离'红'。这一时期'大扫四旧',对很多人威助很大,其中有的人因名字中或者有点封建意识的流露,或者只是带个'修'字,生怕红卫兵上门横扫,于是去派出所改名。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不满于现状,寻求新鲜。人们起名不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命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同样与当代的社会特征相吻合。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1)第一代(上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2)第二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3)第三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4)第四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5)第五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四、课堂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凝聚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热爱我们的母语吧!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学资料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练习题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学设计3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2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堂实录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3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2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