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4-29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地点:浙江省缙云中学    
执教:吕小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师:我先给同学们说个故事。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同学中已是笑声一片。) 
师:同学们因何而笑啊? 
生(七嘴八舌):因为美国教师不懂“东西”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有别样的意思。 
师:对。正因为这两位美国教师对我们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一知半解,不清楚“东西”这个词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所以才闹出了笑话。由此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 
(点击鼠标,电脑显示课题。) 
师:我们来考察一只动物——狗(dog),假如把同一只狗放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作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同学开始纷纷讨论。) 
师(引导):在汉语里,跟“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走狗、狗仗人势。 
生:狐朋狗友、狼心狗肺。 
生:狗腿子、狗杂种、狗娘养的。(众笑) 
师:呵,都是一些表意不好的词语。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英语里有哪些跟“dog”相关的语言呢?(短暂沉默) 
生:“love me , love my dog” 
师:这句话的意思直译是“爱我的话,也要爱我的狗”,意译是“爱屋及乌”。还有么? 
生:“a luck dog”是“幸运狗”,意译“幸运儿”。 
师:还有“top dog”是“优胜者”,“old dog”是“行家”,“clever dog”是“聪明的孩子”。 
师: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同样的一只狗,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它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可是在英语国家,狗往往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 ),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就使人产生好的联想。 
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动物,这是神话传说里的一个动物——“龙”,同样,我们把它放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它。 
生:“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师:说得很好。有谁知道西方的“龙”呢? 
生:是一种怪兽,似乎是不好的,具体就不清楚了。 
师:我给同学们作个补充。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在英语国家里,你听到人们在说“she  is  a  real dragon .”,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夸她,那是在骂她凶得像个母夜叉。我们有一个名词叫“亚洲四小龙”,你知道英语怎么译吗? 
生(有点迟疑):“four dragons in Asia”? 
师:直接译成“dragon”会引起西方人不好的心理联想。 
生:不会是“four dogs in Asia”吧?(众笑) 
师:这也不行,东方人听了会不习惯。“亚洲四小龙”,它的正确译法是“four  tigers in  Asia.”。 
师:又比如说“蝙蝠”,在东方因为“蝠”谐音“福”,所以人们经常在一些建筑物上雕刻蝙蝠和鹿作为装饰,意为“福禄双全”;而在西方,蝙蝠则是不祥之物,人们骂一个人,有时会说“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说“像蝙蝠一样瞎了眼”。为什么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里有不同的语言,人们对它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家能够在教材里找到相关的解释吗? 
生(仔细阅读片刻):在课文“工具箱”里有这样一句话“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文化角度来解释。”。 
师:找得很对。同样的 “狗”“龙”,在汉语和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词语,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电脑幻灯片显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认真自学消化,注意用笔作适当的圈划,同学间可相互讨论。 
(因为课前已有过预习,故课堂上此环节时间安排较短,大约四五分钟。) 
师: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同学陷入沉思,片刻,开始讨论。) 
师(引导):说到跟“吃”有关的工具,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几乎齐声):碗。 
师:那么,跟“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铁饭碗”“金饭碗”。 
生:还有“泥饭碗”。 
师: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 “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师:跟“吃”有关的工具,我们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有“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 … 
师:“锅”是不是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通用的工具呢? 
生(相互补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 
师:看来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不过,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看大家会不会正确使用这些跟“吃”的工具有关的词语呢? 
(电脑幻灯片显示课堂练习。同学采用齐读形式集体完成。) 
(请在括号里填充跟“吃”的工具有关的常用熟语,使句子完整且表达生动。 
1.人们已经习惯了考上大学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考上大学将来就能过安稳舒适的城里生活。在农村人看来,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跳上了龙门,就是公鸡飞上了梧桐。正是因为以前有这种想法,很多农村人理解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豁出老命也要供子女上大学。 
2.杨贵妃那里不过只是一个眼神的暗示,如果出了事情,最后(背黑锅)的就是他李林甫了。 
3.人生好比(五味瓶),苦辣酸甜存其中。 有时甜多占主位,也有些许苦味掺。 有时苦辣占优势,也有丝丝甜味显。) 
师: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我们的历史背景与民族心理,你能推测是什么原因吗?(沉默,思考,既而讨论) 
生:可能跟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有关吧。 
师: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 
生:可能也跟我们中国人特别敢吃有关吧,我们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实在是太厉害了。(众笑) 
生: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久而久之,就有了很多跟“吃”有关的词语了。(众笑) 
师:同学的分析都有些道理,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电脑幻灯片显示:语言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师: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字,先来看一个“安”字。这个“安”字如何构成? 
生: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 
师: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为什么“安”字会写成这样呢?我们不妨把它与另外一个“家”字联系起来作个分析,“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 “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位。又比如说“姓”字,它是如何写法?(话音刚落) 
生:“女”字旁一个“生”。 
师:所以“姓”字的本义呢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今流传下来最早的那些姓氏几乎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部落是“姜”姓,黄帝部落是“姬”姓,从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在母系社会的高地位,只不过随着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于是,在一些字上也体现出来了,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带“女”字旁的表意不好的字呢? 
生(思考片刻):奸、妖、娼、奴、婪、妒…… 
师(似乎转了个话题):大家喜欢听相声吗?下面我们来听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片段《婚姻与迷信》,大家可要听仔细了,看看能够从中听出什么内容? 
(播放相声片段《婚姻与迷信》录音) 
师:听出什么没有? 
生(急切地):相声里所有男子的称呼前都带个“大”字,所有女子的称呼前都带个“小”字。 
师:大家看,一“大”一“小”两字不也反映出旧社会那种男女不平等的民族文化吗? 
师: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其中之一是经常用错的称谓词 “家父”。正确的用法该怎么用? 
生:“家父”是个谦词,只能用在自己的父亲身上,对别人的父亲应该用敬词“令尊”。 
师:说得很好。谦词和敬词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汉民族“扬人抑己”的传统文化。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堂课的主题是——(学生马上接上: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现在我来到我们缙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我真要入乡问俗了,昨天我在听你们学校书记介绍缙云中学的时候,他提到一个词语:霉干菜精神。我想问问,这个词语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吗? 
生(争着回答):“霉干菜精神”这个词语,它代表的是一种苦读精神,当时,由于生活穷困,学子们到学校求学大多带着一种晒制的咸之又咸的菜干下饭,有人将这种苦读精神称为“霉干菜精神”。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回答,原来“霉干菜精神”这个词语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耕读文化,它使我对我们缙云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更添了一分敬意。我一定要把这种“霉干菜精神”带回去给我自己的同学,让他们一起分享。 
师(课堂小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语言里,耸立着珠峰,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镌刻着长城;祖国的语言里,凝聚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热爱我们的母语吧! 


教后记:初次拿到高中新课标《语言文字应用》的教材,看到《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喜欢,一种由衷的喜欢,然后剩下的就是我这堂课该如何上的为难了。课文已经深入浅出地对一些语言和文化现象作了例说,就阅读而言,根本不存在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作为教师,又能再去说些什么呢?而且,这个课该上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也没有类似老教材《考试大纲》此类的指导性意见,总之,困惑多多。带着种种问题,再在认真反复地看了几次课文,翻阅了为数极少的几本参考资料,听取了有关专家、教师的一些意见后,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初步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多种比较中初步领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课堂流程设计上,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 
1.注意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2.课堂教学重点落在“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进行再次拓展、延伸,并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3.联系缙云当地的语言与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 
整堂课下来,虽说整体还觉得可以,但在课堂流程的清晰度、教学重点的落实上尚存缺憾。当然新课标,新教法,也只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有待我们继续尝试! 
附:侯宝林相声《婚姻与迷信》文本(节选) 
甲 您看新旧社会啊,一对比有很多的事情都不同。 
乙 哎,全都不一样啦。 
甲 旧社会减了多少男女平等。 
乙 是啊。 
甲 可老没平等。 
乙 唉,老没平等。 
甲 唉,就因为是男性社会吗? 
乙 是嘛。 
甲 啊。男人可以在社会上参加一切活动。 
乙 对。 
甲 妇女呢,附属品。 
乙 附属品。 
甲 哎,没地位。 
乙 噢,没有地位啊? 
甲 哎。 
乙 您就说没有地位,得了吧。 
甲 在家里做菜做饭洗衣裳生孩子。 
乙 这个操持家务啊。 
甲 就管这个吧。 
乙 可不是嘛。 
甲 是吧。 
乙 嗯。 
甲 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嘛! 
乙 是啊,这就不平等嘛。 
甲 一般形容词都有区别。 
乙 哦,有什么区别? 
甲 形容男人呢,都带个“大”字儿。 
乙 带一“大”字儿。 
甲 形容妇女,都带个“小”字儿。 
乙 这怎么说啊? 
甲 您没注意嘛! 
乙 嗯。 
甲 形容男人啊...... 
乙 啊。 
甲 男子大丈夫。 
乙 嗬。 
甲 听,这词多棒。 
乙 嗯。 
甲 大老爷们儿。 
乙 嗯 
甲 大小伙子。 
乙 嗬。 
甲 大学生。 
乙 嗯。 
甲 一落生,就是个大胖小子。 
乙 满带个“大”字。 
甲 形容妇女坏了,满带个“小”字。 
乙 怎么说呀? 
甲 小丫头儿。 
乙 嗯。 
甲 小妞儿。 
乙 嗯。 
甲 小姑娘儿。 
乙 嗯。 
甲 好容易盼着结婚了。 
乙 好了。 
甲 小媳妇儿。 
乙 小,噢,怎么着都没脱离这“小”字? 
甲 结婚以后,男人死了更倒霉了。 
乙 怎么? 
甲 小寡妇儿。 
乙 嗬,瞧这“小”字老没离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学资料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练习题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学设计3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2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1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3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2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