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精彩实录 |
|
看图片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你们看两幅图(菱角),直到这是什么吗? |
知道,是菱角!
|
通过图片把作者所讲的故事引入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当中,感同身受。 |
|
|
同学们吃过菱角吗? |
吃过(没吃过)。 |
引起学生兴趣 |
|
|
那么你们注意过没有,你们迟到的菱角是几个角的? |
两个角!
|
|
|
|
有没有同学吃过不同类的菱角的? |
(没有) |
|
|
|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几种其他类型的菱角。(进一步展示图片:三个角的,没有角的) |
|
|
|
|
这些不同种类的菱角大家从来都没有见过吧? |
没有! |
|
|
|
不仅你们没见过,就是我,还有年轻时的秦牧也都没见过。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作家秦牧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 |
|
将学生引入课文。
|
|
|
请问大家对秦牧熟悉吗?那么我就先介绍一下吧!(作者简介) |
不熟。 |
让学生对作家有个较为基本的了解。 |
|
|
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找并欣赏一下他的散文《土地》。 |
|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
|
|
他和刘白羽、杨朔并称为建国以来的“散文三大家”。 |
学生作记录 |
增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
|
好,看完作者,现在就再看看他的文章,给大家五分钟时间。 |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
|
|
|
这是一片议论性散文,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
《菱角的喜剧》更加好一些,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
对文章的题目进行置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动起脑筋,积极思考问题。 |
|
|
本文的题目是《菱角的喜剧》,一个颇具故事意味的题目。据你们的印象,什么叫“喜剧”呀? |
学生一:是很搞笑的东西。
学生二: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 |
让学生拼接以往的经验进行思考和总结。 |
|
|
很好,两位同学分别说对了喜剧的两大要素,那么其他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
……
|
|
|
|
一般我们看喜剧,坏人最终都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啊? |
失败,被正义的一方所打倒。 |
|
|
|
那么这个结局一般是对不好的人或言行的一种…… |
揶揄和讽刺。 |
引导学生发言。
|
|
|
对,喜剧的一个人重要的方面就事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在文中是要讽刺一个什么?他又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 |
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 |
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文章中能反映“喜剧”的关键词句,从而摸索出作者的思维轨迹和写作轨迹。 |
师:第一段中作者几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词句是……
生:从作娃娃起就唱过……玩过……捞过……吃过……“菱角是有两个角的” 这一概念救灾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师:第二段……
生:在广西时第一次见到三个角的菱角,不仅小小吃了一惊。
师:第三段……
生:在重庆时看到四个角的菱角,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
师:第四段中作何不再以此为偶然,他认真查阅了辞书……
生:原来菱角的具体情况都已有明确的记载。
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进行自嘲,是为了……
生: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
|
对,作者在第五段经由动物方面的例子到生物学,又在第六段中继续加固论点,他是怎样做的? |
又从化学、物理学、医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来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
让学生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 |
|
|
其实这篇文章总的就是要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正确命题。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形,在这里我可以为大家举几个例子。 |
|
把观点引向学生的学习。 |
|
|
幻灯片一:事例一“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苏东坡为王安石改诗,却错把明月鸟和黄狗虫当成了真正的明月和黄狗。) |
|
学生先听例子,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思考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曾经遇到过的类似的例子。 |
生1:小时候我总以为小鸟就是一种鸟,而麻雀是麻雀不是小鸟,后来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全班笑)
师:是啊,这是成长过程中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我小时候也曾吹嘘说联合国是疆土最大的国家呢!(全班大笑) |
|
幻灯片二:事例二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
(这次又是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结果右错认为秋天菊花不会落英缤纷,但后来他在黄州市却又亲眼见到了这种情形。) |
|
|
生2:我原来以为只有人和动物才会有情绪,但有一次看到一本科普读物上说职务也是会有情绪的。比如,它们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发出的波长就会有所不同。
师:还很深奥哦!我知道有一个实验室这样的:在给音乐和不给音乐,或者给不同的音乐,植物的生长也会有差异。 |
|
幻灯片三:事例三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哥白尼是第一个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日心说”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后,受到其他大学教授的围攻和教廷的迫害。(因此,当人们片面地认识一件事物或一个道理时,可能会非常固执,甚至还会反对打击自己认为部队的观点,极端者到了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 |
|
|
生3:我以前认为闻到一种气味就只有嗅觉在起作用,但后来才知道闻的同时记忆神经也迅速记录并存进脑中,等到下次再闻到同样气味的时候就会立即引起大脑反映,回忆起这种味道。
师:嗯,对,科学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只有一步步地去探索才能慢慢接近真实。刚才同学们都讲到了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对一个人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得非常全面。比如曹操,我们只看过《三国演义》就会以为他是一个大奸臣,大枭雄。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却是一个集指挥与武功于一身的能臣,而且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是历史,是远话;咱们说近话,说身边的同学,邓柱华和陈国锐字写得不好,我批评过他们;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各有长处,比如邓柱华颇具喜剧天赋,艺术节大家也都见到了,陈国锐的篮球打得相当好。你们有没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呢? |
|
讨论(五分钟):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存在着对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缺乏问题,请你们谈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
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口来说。 |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生4:刚开始进校时,我的座位和卢桂君同学离得比较远,看她的样子我以为比较难以相处,但自从变了位置,我坐在她后面后,我才发现原来她是一个非常友善、乐于助人的人。
师:对,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接近他,多接触,才能渐渐地认识全面,而不能“一眼定论”。 |
|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么一句话,不仅在生活学习中,在高考中它也曾有过反映。给大家看看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唯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那有这样的经历吗?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
加深学生印象,既使他们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得到加强,又从应试方面给他们一点认识。 |
|
|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因此,我们要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凡事都“不求甚解”,而应该时时处处多一个心眼,学会问一个“为什么”。 |
|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这一处事的道理,以更好地指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
|
|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