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上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8-10-2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学习叶圣陶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本组课文的读写知识训练重点也就得到了全面落实。

一、解题,激兴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二、精问,理文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1)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2)理解词句。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3)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三、深思,做人

1.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习“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4.总结思考。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文题对照。“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课文两条线索因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学生对文题似不相符的误解消除了,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最后,我们还应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不能教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点,做精做细,力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一课一得。

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设置,也为理解“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认真”和“期待”分别说的是什么打下铺垫。请学生到讲台前坐下来情景表演,之后,师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问孩子们“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出。于是给孩子们讲了我选择专业时与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故事: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我与老师发生了纷争。我想选择中文系,老师说我的语文“可以”了,想进一步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外语则不行,尤其是想当老师,不经过专业学习那是万万不可的。最后,由老师拍板,我填报了外语系。老师这一拍板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告诉学生们,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职业。这一题外话让学生们对“意义非凡”有了感悟,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这次交谈激励、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有著名作家,这次交谈的意义真是“不一般”。

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以后,对“他亲切之……”这个句子的理解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句段学习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们修改作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修改符号的使用,他们早用到日记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课时主要谈怎样使句子“干净”、“规范”等。

一、读“我”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干净”一词在本课和作文中的意思。读学生的范文(上一单元的作文,我没只做了“目评”),进行集体修改,将平时大家所说的“口水话”(重庆方言)删下去,达到“干净”的效果。这样“干净”的意思就明了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明白这就是老师在辅导写作文时所说的“简练”。

二、学生互相修改习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于我来说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时读过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所以本课让我感到亲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备课时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尽管这样,不足之处是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有下两点:

一、在前置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作者肖复兴先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位写他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却要以《那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中学生”感到极其陌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导、启发不够。表演前,应该多设置一些“我”的问题,让学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师生表演时,如能将时间稍适延长就更能表现出“融洽”。

我县一位小语名师给我提议,在写反思时要有理论支撑,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将自己课堂上的一点感受理解讲解过程写下来,还请读我反思的同仁们多多指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