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上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11-27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 (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 (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度太低,学生不经考虑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建议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一定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可以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语言运用。

  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