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它以母亲“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母爱,并让孩子懂得母亲的“苦心”。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2、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母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1、欣赏诗歌杨慎的《临江仙》
2、导语:生活中有许多成功与失败。就像有阳光就会有阴影一样。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些成败得失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场惊心动魄的……剥豆子!大赛!”
3、揭题《剥豆》,读课题。 4、正音:剥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哪个音?师解释:去皮去壳时念bāo。 (二)初读课文,输理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儿子还是接受挑战。哪里觉得不公平? 2、检查字词: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两个词语特别难,我来检查一下: 敛声息语 瞻前顾后 3、读词。出示句子,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敛声息语是什么意思? (1)他们母子俩敛声息语地在做什么?
(2)文中的节奏是怎样的?引出:手起豆落、眼动手剥
(3)齐读词语。
(三)理解母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1、此时手起豆落,一片安静。母亲和儿子都在想些什么呢?请找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 (1)“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2)“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3)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4)“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A、读一读,读出力量的对比。(男女生分开读。)
B、找一找表示母亲剥豆速度的词,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C、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D、、师导语:是啊,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压着,吃得多了怕撑着,吃得少了怕饿着,吃得不多不少又怕是不是闯了祸才特意表现这么好来着。母亲对儿子可谓用心良苦,一次小小的比赛都考虑来考虑去,母亲的这一表现可用书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瞻前顾后)
3、母亲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暗涛汹涌。此时,儿子是怎么想的?他有没有察觉到母亲的瞻前顾后?(没有)不知不觉,一大袋豌豆很快就剥完了。请找出儿子比赛后的句子。
出示:“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A、 想一想,此时的母亲和儿子在想些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儿子心服口服,非常坦然?
B、 逐句分析,重在读中感悟。
C、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出示句子: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5、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什么价值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6、交流反馈。
导语: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更是用心良苦的。这篇课文让老师欣赏的,更是这位孩子,一个出色的儿子。敢于坦然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你们愿做这样的人吗?
(五)、简介作者,推荐阅读
导语:一次剥豆,让我们剥出了伟大的母爱,剥出了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这位母亲就是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现在,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推荐课外阅读文章《学会看病》《儿子,我为什么打你》《蓝萝卜》
附:临江仙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