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根据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延伸阅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儿子与母亲比赛剥豆,最后母亲从这场剥豆比赛中悟出了启示,儿子从这场比赛中经历了一次成长,母子俩都从这场比赛中有所收获。
二、设计理念:
要上好语文课,就要读懂、读透文章,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而文本细读,就使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认真揣摩作者的行文线索,然后结合学情筛选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篇课文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看,是要告诉我们母亲和儿子都是比赛的胜利者,因为他们都有所收获要想让学生对这样的意图有所了解,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读,老师既成了读者又成了传递作者思想的第二者。
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也就是课标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朗读渗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瞻前顾后、敛声息语”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来理解语句,体会情感,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浓浓的母爱,并从中得到启示: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正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磨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从母亲在比赛中的种种矛盾表现体会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教学难点:明白生活中的磨难也自有它的价值,学会放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一种大爱。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以诗的形式总结和回顾了第六组课文里几种不同的爱。中四篇课文的中心,同时以三个描述性的语言让学生重复感受bāo,解决了剥的读音。
(设计意图:开始导入的这一组诗正是对第六组课文里几种不同的爱的总结和回顾。剥这个多音字,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读,通过简单的说教告诉学生剥的意思,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个连续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反复感受bāo,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把一种东西的外皮剥掉,表示动作时就读bāo。没有半点教的痕迹,学生却在无形中明白了剥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词语,通过词语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找到文本的一个切入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而前面导入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来解决,给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完整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词语教学来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体现了词语教学的双重性,一巩固学生所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让词语为下面的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教师的导入简洁明了。)
(三)细读体悟,深入文本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浓浓的母爱,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四次朗读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让与不让都是源自于对儿子的爱。用“母亲的表现是瞻前顾后的,那儿子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句话质疑学生,引出下面一个教学环节,走进儿子的表现。
研读儿子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儿子的表现,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为后面“如果你是这位母亲,看到儿子的这些表现,你会想些什么呢?”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设计意图: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母亲和儿子,而母子二人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变化,由心理变化引起动作上的变化。但儿子在比赛中一直认真投入,只想赢得比赛超越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心理产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从这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就成了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因此我们通过“慢快缓紧”这四个字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通过四次朗读来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母爱。
而对儿子的学习则采用略读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感受与儿子一起经历的这次成长,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这样深刻的道理。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
(四)主题探讨,明理升华
将结尾段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点明中心,升华情感,说说爱还会是什么,最后向学生推荐毕淑敏的人生感悟,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对爱的深切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的惊叹号。在课的最后介绍毕淑敏的相关人生感悟,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结束了,然而我们剥出的不仅仅是豆,还剥出了灵动的学生,成长的老师,使教学相长;剥出了有效的课堂,真实的生活,使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