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1-24 |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我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出示聂海胜、费俊龙照片。)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生:聂海胜、费俊龙。
师:是啊,透过这两个名字,我们又怎能忘记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一个个科学巨人。正是因为这些巨人用他们巨大的臂膀才把这些航天英雄高高托起,直到托上那浩瀚的太空。在这么多的巨人当中,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伟大的名字,他就是——(出示钱学森照片。)
生:钱学森。
师:是啊,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航天英雄遨游太空的壮举。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50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板书课题。)
师:自由读课题,你们从中得到哪些体会?(生自读课题,谈感受。)
生:我通过“终于”感受到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才能回到祖国。
师:你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非常好,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题吗?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师:对于这个词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从“终于”我还可以体会出他在回来之前受尽磨难,还有他等回来的时间长。
师:在“终于”的背后浸透着艰辛,浸透着漫长,浸透着那份难忘的记忆,那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课题吗?
生:(深情地朗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是通过“终于”这个词体会到了题目的含义,老师用黄色的粉笔再把这个词写一遍行吗?(板书“终于”。)好,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把你们体会到钱学森的那份艰辛、那份难忘、那份挫折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二、自主合作,以读为本
师:现在请你们赶快打开课本,拿起书,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你们从文中体会到钱学森回国艰辛的句子,画出来,认真地读一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学习得都很认真,现在我想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谁来汇报一下你通过哪个句子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
生: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了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师:你们对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真让老师佩服。这段话表现出什么?
生:美国政府反对钱学森回国的强硬态度。
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气愤。
师:那你来试读一下好吗?(生试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那你来试试。(生深情地朗读。)
生: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着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根本不能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近15公斤。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3个(数量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吗?(生汇报。)
师: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作者在这里连续运用了几个数量词就把钱学森回国的艰辛表现出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善于运用词语。好,你们接着汇报。
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师:什么样的人行动受到限制?(失去人身自由。)信件受到检查呢?(失去人权。)电话受到监听呢?(失去隐私。)能不能在这个句子中加一组关联词语进一步表现钱学森受到的迫害。
生:不但……而且……还……
师:你们同意吗?老师也加上了一组,你们看看行不行——他不但在行动上受到限制,而且信件受到检查,甚至电话受到监听。
生:行。
师:加上这一组关联词语之后,你看出什么了?
生:程度加深。
师:读到这你心情如何?
生:气愤。
师:正像你们所说的,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他失去的是什么?
生:自由。
三、对比思考,拓展空间
师:还有什么能比失去自由更让人感到痛苦的呢?当人们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自由自在地享受这些带给他们欢乐的时候;当人们精神饱满,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当人们在大洋彼岸的祖国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可是钱学森——
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师: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这样的折磨,不是一天,一个月,一年,而是整整——
生:5年。
师:你们想想这是怎样的5年?
生:艰难的5年。
生:痛苦的5年。
生:思念的5年。
师:这是望洋兴叹,饱煞思念,苦苦企盼的5年。如此艰辛,如此煎熬,如此望眼欲穿,如此充满期待的5年,钱学森有没有屈服?
生:没有。
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读这句话,你会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读出强烈的爱国之情,读出坚定的语气。(自由读。)
师:好,现在我就是美国当局的代表,你们就像钱学森一样提出这个要求,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
生: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师:现在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师:他的决心是坚定的,无论有多少艰辛,他都不愿放弃。同学们,如果你回到钱学森回国前在美国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他那时在美国生活得很好,文中有一句话写得很清楚。
生: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师:想象一下,他在美国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衣食无忧、收入丰厚……
师:那么当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呢?(课件,旧中国图片。)看了这些照片你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当时中国的国情吗?
生:贫穷落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低…… 四、情感体验,激活思维
师:你们都能通过展开合理的联想来体会文章,这很好。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钱学森为什么宁愿放弃已经拥有的幸福快乐,宁愿放弃金钱、地位、名誉,宁愿在监牢里苦苦煎熬了5年的原因所在了吧。是什么力量,什么声音,什么东西,指引着他,吸引着他,激励着他?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师:钱学森能回到祖国,仅仅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吗?
生: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的回国问题。
师:钱学森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祖国的大力支持。这就是他苦苦坚持,苦苦煎熬,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