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案
|
课题 |
课型 |
时间 |
累计课时 |
主备 |
审核 |
审批 |
|
外国诗歌二首 |
现代诗赏析 |
2013.04.26 |
49 |
|
|
|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尝试运用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描写对象——“橡树”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内涵。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学习流程】
一 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 )杰出的民主主义( )。他 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 )。
二 课内探究
1有感情朗读,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
3、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
4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
三 当堂检测
这首诗通过写一株生长在旷野中的孤独的 ,表现出诗人羡慕、
向往甚至崇敬这橡树对孤独与寂寞的忍受能力,尤其是它的“快乐”,寄托了
作者的 和 。
四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