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外国诗歌二首《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2-19


  九 外国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了解并尝试运用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描写对象——“橡树”“母狗”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55年,美国一个极其平凡的年轻人,自费印发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却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一些保守人士极尽非难与诋毁。甚至当时文坛领袖惠蒂埃将它扔进了火炉。幸好文坛泰斗爱默生、梭罗大为赞赏,视为奇绝,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声震寰宇的大诗人。他就是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草叶集》。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体——照片及文字介绍)。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
  1845年回到布鲁克林定居,他常常穿着长外套,戴着高帽子,挎着手杖出没于上流社会。他天性散漫,感情丰富,坦率真实,却为传统礼节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称是极端分子中的极端分子。
  惠特曼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自由体的诗歌。1855年他自费印行了《草叶集》第一版。这个薄薄的诗集可以说是美国诗歌的大胆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学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头盖脸的批评。只有当时的大诗人爱默生肯定了这本不同凡响的诗集,赞扬了它新颖的思想、朴实的语言、大胆的创造。此后,《草叶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经是收有372首诗的巨著了。
  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亢的声调,表现着开拓者的豪放气魄,歌颂了他先进的国家、普通的人民群众、富于民主和自由传统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草叶”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赢得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
  今天我们通过一株橡树,进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诗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板书诗题。)
  三、朗读并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
  孤独(诗中反复出现) 快乐 粗壮 挺拔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
  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
  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
  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
  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法来鉴赏,即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学生可以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不可凭空杜撰。)
  解读: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5.体会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译文比较。
  与飞白的翻译作比较,通过比较译文,提高语言的准确表述能力,进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与诗作手法。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
  他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
  没有任何伴侣,它在那儿长着,迸发出暗绿色的欢乐的树叶,
  它的气度,粗鲁,刚直,健壮,使我联想起自己,
  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屹立
  附近没有一个朋友而仍能迸发出欢乐的树叶,因为我明知我做不到,
  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带有若干叶子,并给它缠上一点苔藓,
  带走了它,插在我房间里在我的眼界内,
  我对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
  (因为我相信近来我对他们的思念压倒了一切,)
  但这树枝对我仍然是一个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气概的爱;
  尽管啊,尽管这棵栎树在路易斯安那孤独屹立在一片辽阔中闪烁发光,
  附近没有一个朋友一个情侣而一辈子不停地迸发出欢乐的树叶,
  而我明知我做不到。
  思考:你觉得哪个翻译更好,或某一句的译文哪个更好?(好的标准:语言准确、生动;符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交流。
  如:live-oak     活着的橡树——栎树
  manly love   男性的爱——男子气概的爱
  五、结语。
  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论世法、意象法、关键词句法……)
  诗人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洒脱。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中第二题的1、2、3、4,以及“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了解诗人叶赛宁(多媒体——图片文字)。
  (看大屏幕)
  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
  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
  (大屏幕)
  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无不深深印在幼小的叶赛宁的脑海里。他天真活泼,善于思考。叶赛宁的外祖母可以说是诗人“最早的老师”,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便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在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和《帆》《曙光》等杂志上相继发表。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
  诗人创作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叶赛宁,哪怕仅仅因为他以自己的诗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叶赛宁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组诗《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诗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真挚。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鉴赏诗歌。
  1.学生自读。
  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的方法,自我赏析《狗的歌》。(15分钟,写自读笔记。)
  2.学生自由交流。
  3.个别提问,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诗中“母狗”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意象,去和诗人的心灵碰撞。)
  4.教师引导分析。
  (1)《狗的歌》你觉得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凄惨、悲凉、催人泪下……)
  (2)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
  带问题朗读诗歌(至少两遍)。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诗句:
  ①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
  表示舔得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②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表示和主人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③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月牙儿是美的,自己棕黄的小宝贝也是美的。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错觉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④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用金色的星星比为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⑤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
  “愁眉不展”也许是心有苦衷,可当他处置这些小狗时“一古脑”,毫不顾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残忍。
  ⑥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
  人们多么残忍、冷酷无情。面对狗妈妈失子的痛苦哀鸣,竟然冷酷地扔石块。
  (3)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母狗——自然万物,真挚的爱与同情。
  ②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③母狗象征了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诗人借以寄托真挚的爱与同情。
  (4)总结。
  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结合社会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怀。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他的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对于动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挚同情,使叶赛宁超越了诗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他在用写人的情感来写动物。
  三、译文比较。
  狗 之 歌
  〔俄〕叶赛宁
  早晨,在黑麦秆狗窝里,
  破草席上闪着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
  七条小狗,茸毛棕黄。
  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
  直到黄昏还在给它们舔梳,
  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
  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鸡蹲上了
  暖和的炉台,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
  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踪主人的足迹。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
  久久泛起涟漪。
  她舔着两肋的汗水,
  踉踉跄跄地返回家来,
  茅屋上空的弯月,
  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
  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
  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
  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
  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
  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
  你更喜欢哪篇译文?为什么?(找到译文中有较大出入的诗句或词语,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
  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流过。——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3.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四、结语。
  高尔基曾说:“依我看来,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指诗人叶赛宁)是第一个如此巧妙而且怀着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才成为一个最独特的诗人,才被誉为“天才诗人”。
  当我们这个看上去日益繁荣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个个珍稀动植物在灭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读一读叶赛宁?学会用他的爱,去爱自然,爱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博爱”。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狗之歌》。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任燕)
  (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学习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握重点诗句,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找到合适点,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代作家林贤治认为诗人有这样两类:一类属于天空,一类属于土地。他说李白属于天空,而杜甫属于土地。根据你所查找的有关惠特曼和叶赛宁的资料,你认为他们属于哪类?
  (学生自由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风格特点。)
  林贤治认为:土地对于西方诗人来说,往往表现为一种“大地感”,惠特曼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还说:俄国诗人普希金、勃洛克是属于天空的,涅克拉索夫和叶赛宁,则是属于土地的。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二位诗人都热爱自然,喜欢赞美自然。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两位“土地”诗人。
  二、诗歌朗读。
  1.学生朗读(预习反馈),学生点评(节奏、情感等)。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三、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这两首诗歌。首先独立阅读、比较(约10分钟),写在笔记上。然后同学自由交流(约10分钟)。
  四、布置作业。
  整理课堂比较阅读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诗歌。(齐读。)
  二、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要求:发言之前,先说自己从哪些或哪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具体阐述。)
  三、教师总结。
  首先表扬鼓励,再说老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不是答案,是交流)。
  1.情感比较。
  同以自然为写作对象,但惠特曼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崇拜它向上的原始的活力);而叶赛宁表达的是对人类无视自然生物的谴责,和对动物的真挚同情、热爱(也有人认为是对现实社会的委婉讽刺)。
  (让学生思考这点区别,并从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体会、说明。)
  2.意象比较。
  在惠特曼笔下,那株橡树中融合了诗人自我的形象与追求——“令我想到我自己”。而《狗的歌》,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母狗的深切同情(有人认为母狗与人类的关系,是影射社会中人与人的对立关系)。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经历主要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3.写作手法比较。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运用反复与象征。如:描写橡树的“孤独”与“快乐”的诗句,运用了反复,强调了橡树的特征。这株橡树,从整首诗来看,它是诗人个人经历的象征,更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精神——乐观、执著……
  《狗的歌》中诗人善用对比的方法而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插入景物描写,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四、结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对比点,我们还可以和诗人其他的诗歌进行对比,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作品的风格、思想感情……
  我们曾说,这两位诗人都是“土地”诗人,不仅仅因为他们在诗歌中用炽热的诗句赞美自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以深厚的、宏阔的大地感,歌咏一种力量,一种大爱的情怀。希望课后同学们能读一读他们的诗歌,用诗人的情怀去生活,去关注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选择一首诗和课文其中一首进行对比赏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任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外国诗歌二首《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导学案
外国诗歌二首《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学案
外国诗歌二首《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教案2
外国诗歌二首《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狗的歌》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