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
课题 |
课时 |
备课组 |
主备人 |
审核 |
审批 |
时间 |
|
《胸中之竹》 |
一课时 |
语文组 |
石和颖 |
马铁力 |
教导处 |
|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
2、体会“胸有成竹”的含义;
3、了解画竹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4、理解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
学习重点:体会郑板桥提出的画竹的三个阶段。
学习难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的区别。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作者 ,字 ,号 , 人。清代
家、 家。为“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散文亦有独特风貌。著有《 》。
2、解释实词:
(1)倏( )作 (2)变相( )
(3)定则( )(4)化机( )
(5)意( )在笔( )先
(6)趣( )在法外(7)遂( )有画意(8)胸中勃勃( )(9)独( )画云乎哉
二、整体感知:本文可分为哪两层?
三、文本解读:
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用原文回答)
2、作者因美景而产生画意。这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画竹的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释。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
5、作者由画竹子的体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怎样理解?
四、深入探究:
1、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么?
2、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1、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是相通的,郑板桥先生画竹的三个阶段在写作上给你哪些启迪?
2、积累写“竹”的诗句。
六、资源链接:
1、关于作者、作品:
郑燮(xiè),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文章体裁简介: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现在的小品文因内容的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题跋。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题跋,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题跋中除了标明书画家的年龄、籍贯、作画时间、地点、得画人称呼、名号外,还有文章或诗词。这些题跋,不一定完全针对画面的内容,而是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岁时、节令、风俗、物产、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文人画家提倡的就是既题出画中之意也题出画外之意,包括画家的感触、心绪、想象及作画经过情况,对画史、画论、画法的心得体会,以及生活趣事、各种见闻等。
学习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