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16


《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课稿

王  澜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的王澜,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群英会蒋干中计》。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小说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群英会蒋干中计》只是一篇课外阅读篇目,但因刚学完《林黛玉进贾府》,趁热打铁选学本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初步掌握赏析古典小说的方法。

    《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

(1)了解《三国演义》概况以及与本文情节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品味小说语言和揣摩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采用评点法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3)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关系,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格。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精细的小说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刻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为分析小说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对人生、事业的重要影响。

 

第二方面是学情分析:

    职校学生普遍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阅读量小,有一定的求知欲,喜欢动脑(虽然正确率不是很高)、动嘴,不喜欢动笔,好表现自己,平时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三国演义》,学生并不陌生,初中他们学过《杨修之死》,我会通过回忆情节,结合有关的故事、传说、典故、成语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但《群英会蒋干中计》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头绪繁杂,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交代背景,理出头绪,拎出主要人物,有一定难度。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了解本课中曹魏、东吴两大阵营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批注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     

   二、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字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第三方面是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学法是评点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三篇小说,初步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固有特点,我把兴趣激发放在首位。精心设计预习题目,用抢答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近小说。入题后,我采用导读法和评点法,“以导为主”,从感觉入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评点作品,逐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备课时,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好以下两点:

一、吃透教材,视野要比学生远、高;

二、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学生读书的心理,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交流观点;在探究中,学习点评文本人物。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两课时;

    教学用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

    第四方面是教学过程:

     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有五个部分,即导入新课、文本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以温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已经梳理了故事情节,所以我会和学生一起对照幻灯片勾勒出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课文中交战的双方分别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集团和以周瑜为代表的东吴集团。故事的起因是三江口曹操兵败,欲求破吴之计,曹操手下谋士蒋干以“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为由,主动请缨前往东吴,游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来降。

    而此时的周瑜也正因夜探曹军水寨,苦思如何除掉帮助曹操训练水军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二人;得知蒋干来访,顺水推舟,巧妙地实行了反间计,让蒋干上了当,借蒋干之口,曹操之手,砍下了蔡、张二将的人头。

此板书巧妙勾连了情节和人物关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来,进行文本探究。因为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头绪繁杂,所以我设计从情节的结局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揣摩小说语言。这样设计,目的是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在情节生动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的:先问小说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曹操中计。那么曹操中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看了密信。再接下来问密信为何会让曹操上当?学生很可能会说信写得好,我就追问一句好在哪?这里问而不答,要求学生大声齐读信的内容,再把内容分层次,换成现代语言。

1、某等降操,非图仕禄,迫于势耳。  降曹不得已

2、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操练水军的方式就是为了将曹营本部人马困于水寨中间。

3、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有机会一定杀掉曹操来降东吴

4、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请周瑜耐心等待,不要生疑。

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曹操读信时的心理活动。最后结论是因为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极富有迷惑性,才会让蒋干上当、曹操盛怒之下错杀了蔡、张二人。 

    接下来我又会问,这么巧妙的密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蒋干从周瑜那偷来的。

    周瑜又是做了那些安排让蒋干看到信,相信信的内容,偷信的呢?也就是周瑜是怎样让蒋干中计的?由此引出周瑜的设计过程。这里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他们的回答很可能七嘴八舌、缺乏条理,我会煽风点火引起学生争论,比如学生可能说周瑜装醉,与蒋干共寝,给蒋干制造偷密信的机会;那我会问周瑜为什么不一见面就邀蒋干喝酒,诸如此类,这里很有可能会产生教学的高潮。

    最后我进行总结:与蒋干见面便先发制人堵其嘴;群英大会让太史慈监酒堵其意;看军士,观粮草,舞剑作歌,抒发志向堵其心,步步为营,让蒋干走投无路。然后周瑜先是喝得“酩酊大醉”,与蒋干共寝,给蒋干制造偷密信的机会,后又有周瑜梦中呓语和江北密报,先堵后诱,请君入瓮,让蒋干想不上当都很难。 

    周瑜设计真是妙,那你能不能找一找作者刻画周瑜这个人物,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如语言、神态、动作等),写出你的评点。 

    批注评点法对我的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已经学了评点法,用了评点法。我之所以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法,是因为

1、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语文教学,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束缚,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的阅读个性一定会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2.有利于学生在自立阅读中逐步掌握整体阅读规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语言能力,阅读经验,应用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从整体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从整体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3、以点促读,以评促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另外第一课时已经布置了相关作业,结合刚才的情节分析,让学生读出他们的批注。不求多,只要动笔就行。我会“借题发挥”,结合以往学过的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画出最能代表其性格的地方。

    如周瑜的几次“笑”,足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①“间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③“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④“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让学生一一找出并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周瑜机敏潇洒、踌躇满志的性格特征

    再接下来问:曹操为什么不承认自己错杀了蔡瑁、张允?

    教师总结:曹操奸诈多疑、刚愎自用、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

    接着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三步,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一说:“结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中,你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很正常,他们的年龄、阅历、知识层面限制着他们。

    对此我做如下点拨:“其实,人的性格都具有两面性,如周瑜,虽有优点,但气量狭小;曹操虽恶,却有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一面;至于蒋干虽如小丑一般,但简单纯粹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大千世界,物种万千,人性各异。人可以有不同个性,但崇真向善、胸怀宽广、乐观自信一直是健康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对于个人性格中的一些缺陷,诸如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悲观颓废、疑神疑鬼等,要力争克服,否则,它或许会成为你人生路途中的绊脚石,酿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即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至于计谋,运用在军事斗争、商业竞争中,是理所应当。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一方面应该简单些、真诚些;另一方面要多用脑,勤思考,千万不要让情感烧焦了你的理智。”

    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

    结合我们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写一篇评论性的随笔,题目是:“今天的蒋干在干什么呢?”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小结。这个设计既针对本课,也可以作为整个小说单元的总结。

    我以这样两句话来结束本课: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铺排、人物刻画,阅读时可以用评点法,将自己阅读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抓住这几点,我们就可以在文学园地畅享小说这朵奇葩的芳香。”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1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导学案2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反思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2篇)
《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堂实录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5
《群英会蒋干中计》rm音频朗读
《香菱学诗》《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习学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习
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阅读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4
《失街亭》与《群英会蒋干中计》比较鉴赏
《失街亭》与《群英会蒋干中计》比较鉴赏实录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3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3(三份教案合集)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3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2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2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课件1
《群英会蒋干中计》html课件1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