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4-11 |
路漫漫其修远
教学目标:1.学习总-分-总的议论文结构方法.
2.引证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证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引证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需要有“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呢?本文给我们了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罗洛的《路漫漫其修远》。
二、 解题:
1.作者用屈原的诗句做文章的标题含义是什么?
有两层含义:1.指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写作时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探索精神。
2.本文文章的题目如果改成《语文学习需要探索精神。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与原题目相比,哪一个更好?
用屈原的诗句:1.可以是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2.可以和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改的题目平淡、直白,没有原题目耐人寻味。
三、作者:
罗洛:当代著名诗人。本文选自《罗洛文集》,他出版过诗集《春天来了》、杂文集《人与生活》以及《技巧与诗的构思》文艺理论译作。《罗洛文集》共四卷,分为《诗歌卷》、《诗论卷》、《译诗卷》和《散文译文 科学论著卷》。他的诗歌蕴藉而精炼,远离浮躁与芜杂。
“生平无憾事,但求新之安,所好茶一盏,月下对青山”。这是罗洛的《自题小像》诗。他的人品和文品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四、 熟读本文,理出本文结构:
让学生略读课文,用“三段论”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0将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全文的总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好语文需与奥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
1.引用屈原诗句,赞同“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说明这样的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2.解说强调“求索”精神的原因。从语文素养的连个方面来说明论点的内涵,那就是多读、多写、多思,并说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3.过渡段,由提出问题进入分析问题。承上启下。
第二部分:(4-21)分三个方面论述“多读、多写、多思”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第三部分:(22-23)总结全文,号召人们继续学习下去,并指出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而坚持不懈的过程。
五、 阅读课文。疏通字句
1.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务笼统含混或学习时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2.食而不化:比喻读书不求甚解,学习没有效果。
3.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仔细,印象不深。
4.语言乏味:语言干干巴巴,平淡而没有趣味。
5.无病呻吟:比喻做文章无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以下在练习册)
6.辞不达意:说话或写文章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
7.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并不对。
六:本文出现一些文学常识:
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 先秦诸子:儒家、道家、法家
3.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4.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作业:
1.课后作业第一题
2.练习册内容理解部分的第四题、第五题,语言揣摩的第一-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引证法和例证法 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引证法、例证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导入:
本文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二、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重点分析论证方法。
第二部分:(4-21)分三个方面论述“多读、多写、多思”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1.(4-10)具体论述“多读”的意义 。
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例证法,从三个阶段说自己读书的心得:在私塾读书时基本把它们背下来,将来再学习时省劲多了;
初中时广泛余度名家作品,眼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高中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度外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这最后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最好时光。
接着作者提出了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对古代汉语有所了解,要学好现代汉语,至少学好一门外语。
2.(11-17)、具体论述“多写”意义。
例证法、引证法。
例证法:自己学生时代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列举自己“搞点翻译‘来巩固学过的外语,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引证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读得多了,下笔时就会如有神助一样的流畅。
“少年不识愁……: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愁,只是为了赋诗而故意制造愁绪。
3.(18-21),具体论述“多思”的意义。
正反论证:现从反面论述不多思的的后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再从正面论述“写作更需要多思”。
引证法:引用俗语,强化作者的观点也使行文更活泼,表义更透彻。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得遍数多了,书中的含义不用讲也能明白
新诗改罢自长吟:诗歌应该反复修改,反复思索,才能令人满意。
例证法:年轻时的糊涂做法为切入点,论述在读书中养成所思的习惯是大有好处的。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
全文以学习语文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多读、多写、多思为观点,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2.例证法和引证法的运用
例证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历程”时,列举了大量的作家和书目,跟据个人学习的实例更有说服力。
例证法:引用谷雨、古诗词,既印证了观点,又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是语言活泼,富有生命力,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
3.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文章起笔于屈原诗句,落笔于屈原诗句,行文紧紧围绕屈原的诗句,这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作业:练习册内容理解二、三题。
教后感:
1. 多举些生动的学习语文的例子,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2. 在课堂上实践学习语文的方法。
3.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结构方法、语言的严密性。
教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对有关文学常识掌握较好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