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登临词二首》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8-03


登临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安石和他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词作立意的独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丰富的爱国、忧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桂枝香》立意的独特。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讨论、点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桂枝香
【导入语】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怀古词,王安石的《桂枝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21岁时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也称王文公。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译文】
我登山临水驰骋目力,正是建康晚秋的时候,天气刚刚变得肃杀萧索。千里长江澄澈得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像箭头般尖利。来往的船只在残阳中穿梭于江面上,酒旗背对着西风斜斜地插着。五彩的画船仿佛出没在天边淡淡的云层里,白鹭在银河似的长江江面上飞起,就算是画图,也难以描绘得这般的清丽。感念往昔,人们竞逐繁华。可叹隋兵已经到了城门外面,然而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还在城楼头上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地继续着。千百年来凭高的人面对着这历史遗迹,徒然叹息荣辱兴废。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不还,只有寒冷的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歌女还时时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词作赏析】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地点—故国,季节—晚秋,气候—初肃。“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内容。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3、作者看到这些景象,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想到了从前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念”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在拉到了过去,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
4、往昔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作者举了个例子,举的什么例子?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明确: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5、后人以之为借鉴了没有呢?
明确:没有,“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教师点拨,从这里看得出来,王安石没有像其他文人登临怀古一样,只是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眼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这也说明了这首词立意高远)。
念奴娇·登多景楼
【译文】
在高楼上四面环望,感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山川形势这样险要),就像是鬼斧神工所成,然而统治者只把它看作是天然形成的南北分界线。一条大江横列面前,其他三面都连接着山冈,(这样的地形)好像做出了争雄的形势。六朝统治者(凭借着这样的地理优势)做什么事情呢?(偏安一隅),只顾保护各自家族的私家利益。可笑东晋时的王谢等士大夫,只会登高怀远,叹息流泪,学学英雄的模样(却没有收复失地的实际行动)。他们凭仗着长江天险,(以为可以长保偏安),根本就管不到广大的中原地区,使得中原地区无穷无际地浸没在一片牛羊臊味中(意即被金人无穷无际地统治着)。(有这样的江山形势),正好长驱直入,不须要返回来,(要像祖逖那样)在长江中流发誓,(不收复中原,绝不回来)。战士攻破贼军,只要有力的形势形成了就长驱直入,管它什么对手强大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登临词二首》练习题
《登临词二首》原文阅读
《登临词二首》ppt课件2
《登临词二首》同步练习
《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2
《登临词二首》ppt课件1
《登临词二首》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