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7


11.十三岁的际遇
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曹爱新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
呜咽 (   )   安恬 (   ) 涉足 (    ) 
凝重 (    )   尘缘 (     )   校徽 (    )
沉淀 (    )   絮语 (     )    犀利 (   ) 
撷取 (    )   徜徉 (            )     
    穹窿 (     ) 白驹过隙 ( ) ( )   
迸溅 (   ) 积攒(   ) 弹指(   )                         怪癖 (   ) 抽屉 (    ) 不系之舟(    ) 
惆怅 (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尘缘:尘世的缘分。 
   穹隆:高起而成拱形。 
   呜咽:低声哭泣。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唠叨的话。 
   撷取:摘取。 
   惆怅:伤感;失意。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3.了解作者身世及作品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4.有表情朗读课文
二、检查导入
1.导入: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3.学生简介作者,老师适当补充。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学习研讨
(一)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按 时间 顺序来写:七岁时的 梦想 十岁时的   信心     十三岁时的   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略)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明确: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            
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                      
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
明确:
7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明确: 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许多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一段奇妙的尘缘”)。这“际遇”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使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以此为题。
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起笔,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既增加了抒情色彩,又与开头相呼应。
3、文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1)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用什么来比喻(喻体) 被比喻对象(本体)
河流 北大
船客 北大学生
舵手与船工 北大教工
不系之舟 自己
风景 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积累
摘选本文优美句子并作背诵。
五、反馈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
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
2.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A.蓦然(突然、忽然)    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找不到头绪)
B.稚气(幼小)    弹指一瞬(眼睛)
C.不胜凉意(胜利)    近乎绝望(于)
D.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小心翼翼(翅膀)
3.下列不含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句是(C )
A.我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
B.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C.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第三个秋天。
D.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   排比 )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   比喻 )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 拟人    )
二、课内理解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明确: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2.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的魅力”,用你的话说一说这一“精神魅力”。
明确:北大的“精神和魅力”在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由清新的气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和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梦想等……
三、课外阅读
  哈佛梦想
刘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
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明确: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单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6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2页)2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6
《十三岁的际遇》教后感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导学案2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4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2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0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6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4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含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50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实录
仿写作文:十二岁的际遇(2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5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4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3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23页)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4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2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19页)
《十三岁的际遇》表格式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9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两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课文阅读
《十三岁的际遇》flash课件2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8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1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0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9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8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7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6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rm音频课文朗读
《十三岁的际遇》flash课件1
《十三岁的际遇》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