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表格式教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4-19


闸北二中     初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
                                                                              执教日期:2011年月日
教学课题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课时
1
 
 
 
知识与技能:
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说理的。
过程与方法:
了解文中所提及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头脑中已有的社会意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公民意识。
重点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把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难点
文中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理解并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理。
绿色教育结合点
理解并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理。
教学过程:
一、解释标题
1、  理解标题中“公理”和“敬畏”的含义。
学习课文前先扫除概念障碍,有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公理:
(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公理的特点:
(1)公理总是与一个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理论体系是完整的,也就是这个体系的各个部分联系得很紧密,以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必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充当组织者。假如这个完整的有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从上而下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是从其核心成份演绎出来的,那么这个核心成份就叫做公理。
(2)公理的“公”,就在于公理本身具有最好的可理解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科学、哲学、宗教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题目中“人类社会公理”具体指什么?
 “人类社会公理”在文中所指为何,学生无法立刻达成共识,这恰好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二、分析课文一、二段的重点词句。
1、抓住第一段中“理性、必须、崇高、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情、愿意、渺小、孤独感”两组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进行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经过讨论明确:这两组词表现了作者身为“社会的人”和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之间的矛盾。为何会有矛盾?从两组词的对照上看:“社会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凡事不能随心所欲。而“个体的人”缺少了约束,更多是按本能在做事。
2、为什么身为地球人,会有“孤独感、无意义和惆怅”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明确:人类由于科学技术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生命、时间无法把握,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显得异常渺小。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生命的人面对整个宇宙、无限空间的无助与软弱。
三、分析课文三、四、五段
1、这三段中提到了“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学公理”这两个概念,这两者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什么是“社会意识”。
2、作者所发现的“人类社会的公理”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学公理”其实指的是一回事。作者在经历了渺小个体生命的无助和失落的情绪后,转而看到人类社会因团结互助而欣欣向荣地存在于大地之上,这时他意识到:是社会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人只有成为“社会人”后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再加上他所发现的“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于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使他最终得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感恩的心情。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也是最大的道德和良心所在”?
社会的人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形成并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成立的命题和公理。同时,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
四、补充概念,扩大知识面
老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交流、讨论“公理化思想”的概念。
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到亚历山大城教学,他深知柏拉图的一些几何原理,他非常详尽的搜集了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几何事实,按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整理成一门有着严密系统的理论,写成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著作里,全部几何知识都是从最初的几个假设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展开和叙述。它的诞生,标志着几何真正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学科。
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用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一组公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法则,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
五、朗读第8段
重点朗读“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 培养朗读能力;强调本文的主题,解释敬畏的理由。
六、分析课文九、十、十一段
理解这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并谈谈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社会公理。
1、  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将文中的社会公理与实际生活挂起钩,并将“社会意识”拓展到了“全球意识”。最后的感恩有两重含义:既为大自然的恩赐与庇护,又为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规则。
2、如:有生必有死、多劳多得、民以食为天等。
六、布置作业
1、积累一些词语(摘抄),并学会运用(造句)。
肃然起敬   颠扑不破   敬畏   风调雨顺   情愫
2、联系生活实际,就文中第8段“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这一段话写一段感受。
3、议论文练习一篇
课后小结
本文作为一篇论述性的文章,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涉及到哲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领域,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需要教师先学习,弄懂这些概念,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理清文章结构,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需在仔细研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慎思明辨”的主题,顺着作者的思路,水到渠成地读懂这篇文章;公民道德教育,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文字较生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ppt课件2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ppt课件1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教学设计3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教案2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