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 李天燕
教学目标
1、 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说理的。
2、 了解文中所提及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3、 强化头脑中已有的社会意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公民意识。
说明:
本文作为一篇论述性的文章,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涉及到哲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领域,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需要教师先学习,弄懂这些概念,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理清文章结构,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需在仔细研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慎思明辨”的主题,顺着作者的思路,水到渠成地读懂这篇文章;公民道德教育,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文字较生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把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难点:文中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说明:
“公理”“社会意识”等词语一直贯穿全文,弄懂这些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概念明确:
公理:(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公理的特点:
⑴公理总是与一个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理论体系是完整的,也就是这个体系的各个部分联系得很紧密,以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必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充当组织者。假如这个完整的有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从上而下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是从其核心成份演绎出来的,那么这个核心成份就叫做公理。
⑵公理的“公”,就在于公理本身具有最好的可理解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科学、哲学、宗教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解释标题
|
1、 理解标题中“公理”和“敬畏”的含义。
2、 题目中“人类社会公理”具体指什么? |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进行讨论交流。 |
1、 学习课文前先扫除概念障碍,有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2、 “人类社会公理”在文中所指为何,学生无法立刻达成共识,这恰好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
|
分析课文一、二段的重点词句。
|
1、抓住第一段中“理性、必须、崇高、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情、愿意、渺小、孤独感”两组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进行分析。
2、为什么身为地球人,会有“孤独感、无意义和惆怅”的感觉呢? |
1、学生自由发言,经过讨论明确:这两组词表现了作者身为“社会的人”和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之间的矛盾。为何会有矛盾?从两组词的对照上看:“社会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凡事不能随心所欲。而“个体的人”缺少了约束,更多是按本能在做事。
2、学生讨论明确:人类由于科学技术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生命、时间无法把握,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显得异常渺小。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生命的人面对整个宇宙、无限空间的无助与软弱。 |
通过一、二段关键词句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相对于整个宇宙、自然的脆弱与渺小。 |
|
分析课文三、四、五段
|
1、这三段中提到了“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学公理”这两个概念,这两者间的关系怎样?
2、作者所发现的“人类社会的公理”到底是什么?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也是最大的道德和良心所在”?
|
学生讨论明确:
1、什么是“社会意识”。
2、这里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学公理”其实指的是一回事。作者在经历了渺小个体生命的无助和失落的情绪后,转而看到人类社会因团结互助而欣欣向荣地存在于大地之上,这时他意识到:是社会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人只有成为“社会人”后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再加上他所发现的“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于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使他最终得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感恩的心情。
3、社会的人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形成并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成立的命题和公理。同时,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 |
通过三个问题,理清三段的内部关系,同时也明确了题解时提出的问题。 |
|
补充概念
扩大知识面 |
老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交流、讨论“公理化思想”的概念。 |
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到亚历山大城教学,他深知柏拉图的一些几何原理,他非常详尽的搜集了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几何事实,按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整理成一门有着严密系统的理论,写成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著作里,全部几何知识都是从最初的几个假设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展开和叙述。它的诞生,标志着几何真正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学科。
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用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一组公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法则,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 |
通过对“公理化思想”概念和意义的了解,使学生明白文中的这条社会公理对于社会、人类的重要性。 |
|
朗读练习
|
朗读第8段 |
重点朗读“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 |
培养朗读能力;强调本文的主题,解释敬畏的理由。 |
|
分析课文九、十、十一段 |
理解这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并谈谈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社会公理。 |
1、 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将文中的社会公理与实际生活挂起钩,并将“社会意识”拓展到了“全球意识”。最后的感恩有两重含义:既为大自然的恩赐与庇护,又为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规则。
2、如:有生必有死、多劳多得、民以食为天等。 |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
|
布置作业 |
1、积累一些词语(摘抄),并学会运用(造句)。
肃然起敬 颠扑不破 敬畏
风调雨顺 情愫
2、联系生活实际,就文中第8段“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这一段话写一段感受。 |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要写出自己 |
兼顾到积累与拓展两方面。 |
思路点拨
本文也可在分析时,由对标题的分析,直接插入到三、四、五段的分析。先让学生弄清本文所写的公理到底指什么,然后再转入对发现这条公理的原因的分析,最后再分析这条公理的现实意义。
对现实意义的分析,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理。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社会的各项规则、法律是为了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而制定的,如果我们遵守规定,就是为规则的正常运转出了一份力,反过来,这规则又在保护着我们的安全。
练习举隅
1、开展班级辩论赛。可围绕“社会责任”这一主题,选取一两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辩论。
2、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写一篇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