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学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9-22 |
《差半车麦秸》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及变化原因。
(二)明白本小说的思想意义:它表现了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作品采用传统叙述方式,结构严谨缜密;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将——
1.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2.能够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分析,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初中一学期未读完,被土匪抓走,在土匪队伍中生活约一百天,这一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开始以“雪痕”的笔名发表小说。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沦陷的北平返豫,在开封主编《风雨》周刊,赴徐州前线采访,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1938年到汉口,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41年在大别山主编文艺刊物《中原文化》。1942年赴重庆,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任创作研究部副部长。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 | |
| 标题: |
《差半车麦秸》学案 |
| 文件大小: |
19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