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6-28


会员:niuniuma 友情提供  

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释】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2、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故/君子有不战【解释】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6)中的“若夫”“且”“其”“盖”“故”为语气助词。

  3、“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解释】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二、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三、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1.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释】例(1)“以”后省略了“之”;例(2)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3.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四、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谥号、地名、文体名称等应作停顿。

  如:(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3)陋室/铭。(4)爱莲/说。(5)出师/表。

  【解释】例(1)中“陈尧咨”,谥号康肃。“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例(3)~(5)“铭”、“说”、“表”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五、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如:(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例(1)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2)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下面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练练兵。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12、生亦我所欲

  {参考答案}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 12、生/亦我所欲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文句停顿的规律: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 “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①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 .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 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 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下文学常识
“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教学案例汇编(51页)
新教改探讨课教案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例文多篇)
生活小节与文明礼仪——语文口语交际课设计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语境写话、拟标语、学科整合”学案(2课时)
词类活用
读报寻宝,资源共享——综合素质练兵
高一第二单元知识积累整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