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舌战群儒》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4


《舌战群儒》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器宇轩昂:形容人的精神饱满,外表、气度不凡。
躬gōng行:亲自实行。
佞nìng言:花言巧语。
猖chāng獗jué:凶猛而放肆。
沉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
粮不计日:意思是粮食缺乏,不能按天数计算供给。
社稷jì:国家。
帝胄zhòu:古代帝王的子孙。
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的词句,不深入研究。
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牾。现在一般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另外,明人王圻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清人徐谓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均不知何据。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刊本,二十四卷,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后来的各种版本,都是依据嘉靖本,在细节方面各有些改动,总的面貌未有变化,只是有一种假托的“李卓吾评本”将原书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他们修改了回目,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并削除了原书的论赞,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经过这一番加工,全书在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原书的正统道德色彩却也更为浓厚了。这种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2、相关知识: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公众策略
公关关系又叫公众关系,它的实质就是公关行为主体与公众的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和合作。因此,正确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公众,针对不同性质、类型的公众,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是取得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基础。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是以后火战赤壁、天下三分的前奏和关键。而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之所以能够说服孙权,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公众策略。
正确辨别并全力争取首要公众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为备、与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怆惶撤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别无选择。
如果说刘备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上的话,那么,诸葛亮这次东吴行的一切活动全部聚焦于孙权这个首要公众身上。因为孙权是据江东已历三世的吴候,作为一方之主,对这次孙刘联合抗曹起着成败得失的决定作用,他无疑是刘备集团的首要公众。为了争取孙权,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
⑴反面激将,以灭其投降之意
诸葛亮初一见孙权,见他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便大施激将法:既夸曹操兵力有一百五十万之多,又夸曹操足智多谋之士,能征善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一边盛赞刘备是帝室之胃,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守义不辱,决不屈处人下;一边故意劝说孙权听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投降曹操,处处以英雄自居的孙权岂能贪生降曹,陷于无节无义的境地!诸葛亮一招激法,使得年仅二十六岁血气方刚又胸怀大志的孙权勃然大怒,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表现看,孙权的勃然大怒,孙刘之难合矣;其实,却表明诸葛亮的反面激将打消了孙权的投降之意。
⑵正面献策,以树其抗曹之心
诸葛亮通过激将法灭掉孙权的降曹之意,便立即转上帮他树立抗曹之心。面对孙权的大怒,众人的嘲讽,鲁肃的呵责,诸葛亮反而仰天大笑说:“何如比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一不言”。孙权毕竟是英雄,他一听到诸葛亮有破曹之策,立即回嗔作喜,并向诸葛亮赔礼道歉,邀入后堂,置酒相待。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刘备虽新败,但关羽犹率精兵万人,刘琦的战士也不下万人,势并不为弱;曹操虽众,但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民心不附,势并不足畏。若孙刘协力同心,必破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孙权茅塞顿开,表示“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高议起兵,共灭曹操”。
⑶借人之口,以坚其决战之志
孙权虽然表示“吾意已决”,但他是个徘徊不定的人,经张昭等主降派的劝降,又沉呤未决,犹豫起来。针对孙权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的弱点,诸葛亮又智激周瑜,让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犯了四个兵家之忌,兵虽多必败,使孙权在这文武百官面前表示与曹操势不两立,并拔佩剑砍奏案一角,:“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⑷开解军数,以去其狐疑之心
孙权经过作为内部公众的周瑜的劝说,决战之志已定,并立即封周瑜为大都督起兵抗曹。细心的诸葛亮看出孙权还有一点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他再次叫周瑜给孙权开解军数。听了周瑜对曹操的实际兵力进行分析,孙权明白了敌我双方的虚实优劣,终于彻底下决心“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正确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与边缘公众,做到有的放矢
⑴维护与利用顺意公众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文武百官或主战,或主降,意见不一。以周瑜为首的一批武将作为主战派,明显有利于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是属于顺意公众。特别是周瑜这个在东吴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督,他的作用被诸葛亮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如何维护周瑜这个顺意公众呢?
周瑜心中早有主张,但在众人面前口口声声说要降曹。诸葛亮洞察其心,将计就计,连用激将法:一激将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现在天下无人矣——把周瑜排斥在英雄行列之外;二激将说周瑜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宝贵——把周瑜视为贪图富贵的小人;三激将诈不知二乔与周瑜的关系,劝周瑜千金买二乔送与曹操即可退兵。结果,气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曹贼,并表明心迹:“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如头,不易其志”!
诸葛亮除了直接劝说孙权外,还充分利用周瑜为自己服务。比如开解军数,诸葛亮就不是自己而是叫周瑜去为孙权分析曹操兵力。诸葛亮是孙权集团的外部公众,而周瑜是孙权集团的内部公众,且孙策遗命“内事不决问张昭,处事不决问周瑜”,直接劝说与间接劝说,效果大不一样。
⑵奋力击退逆意公众
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明显是对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不利,是属于逆意公众。在孙权举棋未定的情形下,这股势力不容忽视。诸葛亮奋力击退这股势,消除说服孙权的绊脚石。比如,对于张昭,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因些,诸葛亮与张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一笑——笑张昭庸臣误国如庸医杀人;二赞——赞刘备仁义爱民;三讽——讽张昭“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笑二赞三讽”把张昭驳得无一言回答。诸葛亮面对群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一个个文官击败,充分显示了他的善辨与胆识。
孙权是首要公众,又是边缘公众,因而也是被追求的公众。他有志气,好胜,又优柔寡断。诸葛亮十分细致周密地做好转化边缘公众的工作。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舌占群儒是为了说服孙权,知激周瑜也是为了说服孙权。
正确对待亲情,不搞庸俗公关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参谋。在刘备与孙权没有什么老关系,鲁肃告诉诸葛亮说其兄长在江东日望与他相见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东吴之行并没有找他哥哥牵桥搭线,借裙带关系搞什么熟人公关、亲友公关、后门公关。相反,他在江东与兄长初相遇时,并不因久别重逢而长叙,只是一句“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见谅”就去拜见孙权。待孙权终于决计破操后,诸葛瑾奉周瑜之命去说诸葛亮改事东吴,这时他们兄弟才再次相见。“孔明接人,哭拜,各诉阔情”寥寥数字,表明孔明不仅是一个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的贤臣,而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贤弟。他的节义,他的才情,实在令人景仰!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与东吴主降派文武大臣激烈争论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大智大勇,同时也揭露了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的丑恶嘴脸。
二、文章脉络
三、写作方法
1、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如果说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是缓步出场,而且作者充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话,那么在“舌战群儒”中,诸葛亮则是直面相对,极尽语言表达之能事!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恰如其分的语言描写是本故事的最大成功之处!对张昭明谦恭实挑衅的问话,诸葛亮则避其锋芒,先以“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和以重病人当先以食补其身,再以肉补,最后以猛药去病根的反问和比喻开头,曲折的批评张昭只是善辩,结局是“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一言回答”!这是良好的开端。其他人则更是不在话下了,如驳虞翻用吴恐操与刘豫州的仁义做比较,使其不能对;对步骘的直面质问,诸葛亮则顺势下来,并反击步骘的畏曹请降,使其默然无语;孔明连陆绩的“座上怀橘”都知晓,恐怕连陆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该故事中,让人物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来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的机警、雄辩、博学多识的特点便跃然纸上了!在写作中,用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是常用的方法。罗贯中根据人物不同的背景、经历、学识等方面,让他自己来“说”自己的性格特点!就此而言,罗贯中堪称妙手!
2、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超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注意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四、问题探究
“舌战”的场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舌战群儒”中,首先安排了诸葛亮与张昭的“舌战”。张昭是主降派的核心人物,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如果不先驳倒他,其他人更不服气,为此孔明曲折地批评了张昭只是善辩,结果“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言可对。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舌战群儒”时诸葛亮针对每个人提出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从而展示出人物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超群的智谋,机警的雄辩,广博的才识,令人刮目相看。
【练习解答】
第一题:孔明与张昭、虞翻、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展开丁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是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论战的结果是孔明以他的智慧、机敏和辩才使得东吴群儒无言以对。
第二题:1.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无所作为,言行不一。2.比喻刘豫州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的。3.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有力证据。4.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第三题:1.刘豫州在困难条件(兵、城、军、粮都不强)下,取得博望、白水两战的胜利,能与管、乐相比。骄傲、自豪。2.江东兵、粮、地利这么好的条件还屈膝求和,你们真的是惧怕曹操,而相比之下,刘豫州确实是不怕的了。指出问题是胆怯。轻蔑。3.刘豫州是可以考查的皇室之后,高祖也是亭长出身,即便是平民,也是不能侮辱的。跟你这样的小人不值得再谈。义愤。4.指出众将不识时务,说明自己辩驳是迫不得已的。
第四题:“张昭先以言挑之曰”一个“挑”字,尽现张昭首发责难的挑衅意味。龙骧在张昭无言以对时忽然“抗声问曰”“冷笑曰”更显得气势汹汹。严峻、程德枢干脆直指孔明“强词夺理,均非正论”“号为大言,未必真才实学”。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群儒舌战前后不同的神态和心理,正好反衬出诸葛亮论辩战术的高明,论辩方法的灵活,论辩具有的战斗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舌战群儒》ppt课件3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2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2
《舌战群儒》导学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1
《舌战群儒》译文
《舌战群儒》ppt课件2
《舌战群儒》教案1
《舌战群儒》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