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进学解》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24


   进 学 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成于        毁于         治具毕                小善
            庸            扬              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 “进学“。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  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             披           记事者       要           玄            捐     兀兀           苴        罅           绍
2、  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 的习题一、二
   
 
 
进 学 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          登明选               环天下 
绝类离           不要其中               
分之宜             常徒             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l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附译文:国子先生早上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站在讲舍之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凶循苟且。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有贤良的大臣辅助,法令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无不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被抛弃。搜罗选拔和磨炼造就人才。可能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异却没有被发现和任用的呢?
    话还没说完,行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们吧。学生师从先生,到现在也有好些年了。先生嘴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立论的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没有日光,就燃起灯烛,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够勤奋了。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满了书籍。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边啊。《尚书·周书》中的《大诰》和《尚书·商书》中的《盘庚》,艰深难读;《春秋》谨严,《左传》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都很美妙,但又各不相同。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精深博大而波澜壮阔。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可是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会招来指责。刚当了御史,就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顶秃了,牙齿也缺了,就是到死,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想这些,为什么还要来教训人呢?'
    先生说:'吁!你到前面来!粗木料做房梁,细木料当椽子,做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橛、门闩、门两旁的木头,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精巧。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破朽的鼓皮,兼收并蓄,预备着日后派上用场,一无遗漏,这可是医师的高明。明察又公平地选拔人才,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一起合理进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当宰相的本事了从前孟子喜欢辩论,孔子之道才得以发扬光大,可他的车迹遍于天下,却最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度过一生。苟卿信守正道,其博大的学说才得以弘扬,可是却为了躲避谗言逃到楚国,最终被废了官职,死在兰陵。这两个了不起的学者,说出话来就可当作经典,一抬脚的行动,都可成为别人效法的准则,出类拔萃,真能达到圣人的地步。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没有什么系统;话虽然说得多,却抓不住要害之处;文章虽然奇特,却不实用;道行虽然修习了,在一般人中却都显现不出来。就这样,还每年每月领取俸钱,每年消耗着禄米。孩子不懂种田,妻子不能织布。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行事呢,老是按着世俗常规去做,学问呢,不过是沿袭窃取些古书上的道理。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还要计算财产的有无,计较官职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还要来指摘前人的毛病,这就真好比是去责问工匠为什么不拿小木桩来做厅堂的大柱子,或批评医师用菖蒲作长寿药,却想推荐有排泄作用的猪苓(去使人延年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进学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进学解》ppt课件(37页)
《进学解》ppt课件(47页)
《进学解》ppt课件(26页)
《进学解》ppt课件2
《进学解》教案3
《进学解》教案2
《进学解》ppt课件1
韩愈《进学解》教案及练习
韩愈《进学解》mp3音频朗读
《进学解》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