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书生论剑》教材全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19


《书生论剑》教材全解
一、内容详解
整合感悟
本文作者以一书生的口气,围绕剑器,谈古论今,洋洋洒洒数千言,使读者欣赏到一篇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散文佳作。文本中,作者以面对“剑”的情绪变化为线索,展开联想,串联全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起剑器,引起下文对剑的论说。
本段开头拿剑器和古代其他兵刃作比,突出了剑器较强的生命力。剑器的不凡之处使作者“骑着思想的野马”,跨越时空界限,引导读者进入剑的世界。
第一部分:引剑。
第二部分(第2~10段):书生论剑。
本部分是文本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由古到今、由表及里的思路畅谈剑器,畅谈剑文化。作者首先由青铜剑器谈起,先介绍它“优美和雅致”的造型。作者由其外表的图文联想到它“高贵、狂野和傲岸的神气”,想到它驰骋沙场、无所畏惧的雄姿,想到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越王勾践剑。勾践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它的光芒使当代最先进的铸造工艺相形见绌”,青铜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经意的对比中,蕴含着作者对古人铸剑智慧的热烈赞美。第3段开头,作者用形象的笔墨和拟人化的语言描写了青铜剑剑柄的精妙设计。作者由此想到了人,想到了挥剑起舞的壮美画面。实际上,作者在此是以虚写实,以舞写人,以剑写战争,作者在此想象到古战场那惨烈的厮杀声。暴力时代创造了剑器的优美与辉煌,频繁战争写下了战神武士斗剑起舞的全过程。智慧文明与蒙昧野蛮的反复对抗,留下了动听的名剑故事。作者在赞美古代铸剑者和骁勇的舞剑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暴力的谴责:“我实在搞不懂,古人怎么想到要把杀人武器制造得无与伦比的精美?”“他们在享尽创造的快感之后,夜里会不会在浸满血污的噩梦中惊醒?”富有灵性、精美绝伦的青铜剑是怎么铸造的?第4、5段就谈了这个问题。作者在第4段介绍了“古炼炉”。当然,要铸神剑,更重要的是人铸剑的
第二部分:论剑。
 
 
 
过程和技术。第5段作者就以干将莫邪夫妻二人铸造旷世名剑“干将”“莫邪”雌雄两剑的故事形象地描述铸剑过程。故事反映了先人铸剑的艰辛,特别是莫邪为铸名剑投炉而死的壮举,使我们认识到: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献身精神。正是古人的献身精神,才有精美的青铜剑,才有令今人惊叹的古代文明,这种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支柱。因此,作者在本段末发出“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没有生命,何为剑”的感慨。这是理想而献身精神的礼赞!剑不但代表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还是权威的象征,是古代人们的护身武器,第6段就谈及到这一点。在那个年代,人们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富有贫穷,其共同点就是随身带一把青铜剑。青铜剑代表了那个时代,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故它是“我们的历史老师”。
第7段,作者由青铜剑又联想到诗人佩带的剑器,以剑吟诗的我国历代爱国诗人,他们忧国忧民,历尽坎坷,写出许多与剑有关的千古名句,抒发出胸中积郁的豪气。剑器实在、质朴、刚直、不张扬的特点正合乎他们的做人目标,这也许是他们爱剑的原因吧。同时,剑又是正义、正直的象征,它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这又极大地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诗人们佩带的剑器
      ↓
实在、质朴、刚直、不张扬、正义、正直
青铜剑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剑所代表的高贵品质又激励着中华儿女迈向更加文明的社会。剑发展到今天,其文化内涵又得到进一步丰富,它在影视剧中帮助演员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它为人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出了贡献。剑毕竟是一种杀人武器,作者在前文曾提到由剑参与的血雨腥风的场面,而第8段作者提出今天将剑当玩具的现象,这好像是对以生命为代价的铸剑者的亵渎,但“化干戈为玉帛”又何尝不是美事,不是世界之大幸!这里流露出作者对和平的企盼,尤其是那些现代之“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时威胁全人类的今天,这种愿望更显迫切。本段最后谈到战争魔鬼把枪炮当玩具,把杀人当儿戏。战争的恶魔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自古以来所期待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愿望,仍然是一种梦想。为求自保,也要铸剑,故第10段末作者“呼唤干将莫邪,魂兮归来”,这是对剑魂的深切呼唤,这说明今人依然需要干将莫邪式的“铸剑”精神。
睹剑凝视,惊讶剑之精美;遥想舞剑铸剑的传奇故事,思考人类古今爱剑的实质,不仅感慨万千:这便是文本的思想脉络。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由地穿行,情感乘着剑的翅膀,在广袤的时空飞舞,将千年华夏历史文明,古老的民族文化,谱成了一曲跌宕起伏的青铜宝剑之歌。
总结:
作者谱就一首青铜剑器之歌。
第三部分(第11段),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文章以青铜剑开篇,又用青铜剑收尾,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此,作者把放飞的思绪收拢回来,对前面的感想作了总结。青铜剑所代表的冷兵器时代虽已过去,但它代表的高贵品质和献身精神不应随之消失,而应发扬光大。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创造了剑文化,弘扬剑文化是祖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作者在此进一步明确了剑文化的内涵,深化了文本的主旨。
纵观全文,作者虽谈古论今,却无处不在介绍剑,无处不在介绍剑文化,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充分挖掘了剑文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点剑
进一步明确剑文化的内涵,深化文本主旨。
二、技巧鉴赏
技巧拾零
1.丰富的联想
联想是散文写作的基本功,作者借助联想来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在文本中,作者由剑器联想到古代的青铜剑,由青铜剑联想到剑的地位及仗剑作诗的爱国诗人,联想到今人之剑,最后又联想到以剑命名的导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而反映出剑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其深刻含义。
2.说理抒情开阖自如
“论剑”不是作者的目的,“论史”“说理”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但“说理”的火候是需要精心把握的,作者在这方面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文章两次写到“剑舞”,而且写得优美异常,同时,两次阐述舞剑背后的“理”。第一次写“剑舞”,主要是用虚拟的手法,赞美青铜剑的精美:“它灵活飞动,让人在冷铁相搏的肉搏战中也闪展腾挪舞个不停”,“良剑各怀绝技,互不相让,个个出鞘如芙蓉出水,蛟龙出岫,带着清风,带着长啸”。作者极尽写青铜剑舞绝伦之美,是为了引出这样的思考:“我实在搞不懂,古人怎么想到要把杀人武器制造得无与伦比的精美?用美来杀人,太残酷太有效太刺激了。古之能工巧匠绝顶地聪明,是否也伴随着无解的蒙昧?”第二次写“剑舞”是以实现虚的手法,写公孙大娘舞剑器,传神而又精彩动人:“公孙氏出剑如后羿射日那样地迅疾耀眼,矫捷似群帝驾着龙在云中穿行。”作者这样以诗化的语言写剑舞,是为了抒发对诗人杜甫的人生情感评说:“他咏诵的剑舞的风采,永远照耀后世。特别是杜诗人观剑的时候,望彻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50年,参透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尤为令人叹服。”接着就自然引出文人爱剑的文化情结:“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儿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历史理性的透析,轻松明快富于激情,酣畅瑰丽的想象,又时刻映射出对世事沧桑的哲理审视。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睿智事理的句子,在文中处处可见。作者厌恶战争暴力,期盼人类和平安详,但文中并不见愤懑的直接谴责和呐喊,而是娓娓而谈,戏言说大义,妙语道真情:“人们制造杀人武器的手段越来越精,那些闪烁着温柔的瓦蓝色光焰的手枪,其实更像玩具”,“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明明知道佩剑的祖先不会来的,可我似乎看见他们了!我看见佩剑的先人在遥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我不知道还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
沧海桑田,历史兴废,时代变迁,人类文明的脚步在兴废变迁的时光中悄然前行。但总有不变的精神在,生命之树常绿,青铜剑魂永不会过时。
联想
联想是从生活中的感觉所唤起,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思想飞跃。
联想,常常是和激荡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散文是作者记叙所见所闻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某些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后,情思激越,必然会由此生出种种的联想,从而借助着这种艺术的联想来扩展作品的境界,借助这种艺术的联想而形成境界。没有激情的散文是没有羽毛的鸟,它不可能置身于艺术之林;而不能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散文则是没有翅膀的鸟,它不可能飞上艺术的天空。有经验的散文作者总是借助于联想来展示一副副的图画,突破某种题材的局限,抒发优美的情思,创造出诗的意境来。
在联想的运用上,想象力和观察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散文创作中,想象力的翅膀难于展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客观事物没有作过细的观察,还没有深刻的体验。
联想、想象的能力,正是在生活的土壤中出来的。
例:陆文夫《深巷·小庭·人家》
“……那些晾衣裳的竹竿都在雕花的檐板中躲藏,竹帘低垂,掩蔽着长窗。我好像在什么画卷里和小说里见到过的此种式样,好像潘金莲在这种楼上晒过衣裳。那楼下挑着糖粥担子的人,也像是那卖炊饼的武大郎。”
说明:以虚补实。用联想到的文学人物形象与眼前实有的狭窄小巷连接起来,使幽僻的环境一下子有了生动热烈的情趣。
三、体裁知识
美文品读
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越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协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根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彩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点一盏心灯
            刘  墉
小尼姑去见师父:“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
“一点盏心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
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总会见到自己的影子。
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前终于通悟。
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
她点了一盏心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书生论剑》教案3
《书生论剑》ppt课件1
鲁教版《书生论剑》教案1
《书生论剑》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