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言文阅读 >>
《劝学》《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1-11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孙权劝学》《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东城区中考题)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劝学》思维导图(10张)
《劝学》知识点归纳
荀况《劝学》拼音版
《劝学》情景式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题)
《劝学》《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七)
必修上册《劝学》pptx课件(56页)
《出师表》《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海南省中考题)
高中必修上册《劝学》pptx课件(20页)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ppt课件
《劝学》知识梳理ppt课件
《孙权劝学》《三国志.吕蒙传.江表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题)
《孙权劝学》ppt课件(36页)3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pptx课件(42页)
《虽有嘉肴》《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诫子书》《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题)
《张咏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2
《劝学》文言文知识梳理
《孙权劝学》《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北京市中考题)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门头沟区二模)
《诫子书》《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题)
《孙权劝学》思维导图(15张)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孙权劝学》ppt课件(42页)2
《劝学》ppt课件(15页)
《劝学》ppt课件(36页)
《劝学》ppt课件(30页)3
《劝学》ppt课件(45页)3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劝学》《师说》《礼记·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表格式导学案
《孙权劝学》课堂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ppt课件(28页)2
《孙权劝学》划分朗读节奏
《孙权劝学》ppt课件及教案
《孙权劝学》表格式配套教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