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六年级上 >>
《题画兰》教案1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12-07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后世之艺坛、文坛、画坛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 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案1
六年级上《桥》教案10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八》教案1
《书戴嵩画牛》评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1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二》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案1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设计6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2
《竹节人》教学反思3
《竹节人》说课稿
《口语交际:演讲》教学设计2
《口语交际:演讲》教案1
《题画兰》教学设计2
《题画兰》ppt课件1
《题画兰》诗词鉴赏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