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阳关雪》教案3
作者:gglzmc  上传者:gglzmc  日期:17-11-27


阳关雪
教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探究引入
(一)激趣导入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 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 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交流作者与文化散文
1.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为当代美学专家、学者、散文家,亦为杰出的文化史研究者。 
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
《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他的散文题材多取自旅游名胜、历史人事所引发之今古人生、文化的反讽省思,寓意温良而笔触清新,常在一种温厚的亲切感下传达作家的情和理。
2.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二、自主质疑,互动解疑
1.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作者寻访阳关的所见所感。
2.作者为什么要寻阳关?老者说:“路又远,也没什么可看的,倒是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明确:冲着《渭城曲》,元二怀着朝廷的使命到边塞去,得到了大展宏图的好机会,有冲动,有畅想。余秋雨就是要在阳关下品味《渭城曲》的意境,品赏阳关深藏的历史底蕴。
在此文前面,作者曾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3.“也没什么可看的”,余秋雨还是“转身钻进雪里”,他看到了什么?划出语句,并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总特征:荒芜、寒冷
4.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作者还对阵亡士兵的心理(既爱国又思家)和情态(“扭曲地倒下”)作了富于诗意的悬想,表达了对那些热血男儿的敬慕和同情。
(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赞赏唐人精神(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步履放达)、哀叹唐风不再。
5.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6.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寻阳关——绘阳关——叹阳关(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
          ↓        ↓        ↓            
       写作动机    重点      启示
三、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一)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第二小节为什么说大漠里见到的天是“完整的天”?“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是否矛盾?
不矛盾。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个人,很有些顶天立地之感。在广袤的大地、无尽的天宇下,我又是渺小的,再高也是侏儒。
2.细细体会第六小节中排比句的深刻意蕴。
第一组:写征人驰骋疆场      第二组:家人的刻骨思念
第三组:从军、誓师、出征
3.“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请分析这里“叹息”的对象。
既是文人命运,又是“唐人风范”
4.如何理解十四小节“胡笳”和“羌笛”的作用?
凭吊古迹,感受到一片荒旷和死寂,作者心底未免生出几许悲凉。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古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胡笳”和“羌笛”,并用这虚拟的“极美”的声音来强化环境的死寂,又暗暗化用王之涣《凉州词》诗意,以表达对历史的无尽哀惋。
5.分析结尾“怕还要下雪”的作用。
作者带着这种情怀离开阳关,语调淡淡,情调低徊,“怕还要下雪”,照应题目的“雪”字,也以暗示此时的情绪。
四、归纳反馈,拓展延伸
1.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作者特地标出一个“雪”字,有什么样的意思?试着换一个题目“阳关行”“阳关怀古”或“冬日访阳关”,比较一下哪个好?
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2.总结:
余秋雨带领我们探寻古迹,追寻历史、文化,把人、自然、历史溶为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3.作业:完成校本。
课后反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阳关雪》练习题
《阳关雪》导学案
余秋雨《阳关雪》赏析
《阳关雪》教学设计2
《阳关雪》ppt课件(11页)
《阳关雪》读后感
余秋雨《阳关雪》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余秋雨《阳关雪》原文阅读
余秋雨《阳关雪》教案1
《阳关雪》ppt课件2
《阳关雪》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