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国被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能说出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能说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立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与之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说明:
本文选自英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是一部幻想游记体的讽刺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几个幻想国家的经历与遭遇。鲁迅先生曾评价说:一件平常的事假如到了斯威夫特的手里,我看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这部小说有整体了解。本文节选自第一卷,描述了海上船只失事,格列佛泅水逃生,从小人国登陆被俘的故事。神奇的想象、细致的描写将故事再现给读者。本文更强调故事性,所以作为节选文字,教师没必要将作品深刻的讽刺性传达给学生,通过情节把握,体味故事的曲折趣味即可。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情节脉络。 2、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故事的生动性。
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趣味的故事,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就要调动他们的逻辑思维,把握情节的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清晰表达,发挥想象,揣摩情节需要,补写关键环节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圈划、分析文中的精彩的描写,吸取写作经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改变人生,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广阔世界。我们总想畅游幻想世界,能有一段奇妙而难忘的经历,书籍就满足了这一需要。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描写幻想奇遇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传世奇作《格列佛游记》,在第一卷中身陷小人国。
二、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在都柏林,英国著名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
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时,父亲已去世七个月,妈妈阿比盖尔·艾瑞克生下他后就返回英格兰。他的叔叔古德温·斯威夫特抚养他长大,并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斯威夫特先进入基尔坎尼学院(Kilkenny College),后于1682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就读。期间他结识了威廉·康格里夫,四年后拿到了文科学士学位。1688年叔父逝世,爱尔兰处于政治动荡时期,斯威夫特只得中断硕士课程,前往英格兰,和妈妈一同住在英国的莱斯特。不久,他开始担任威廉·坦普尔爵士的私人秘书,并在法恩海姆(Farnham)的摩尔庄园居住。坦普尔爵士此时已经退居田园,正在撰写回忆录。斯威夫特的才能颇受爵士器重,曾经把斯威夫特介绍给威廉三世,并曾派他去伦敦催促国王为国会拨款。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斯威夫特认识了当时年仅八岁的艾斯特·琼森,一个家务佣人的孤女。
三、讽刺小说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
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
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讽刺有以下特点:
1、抓住人和社会现象怪诞可笑的动作和细节加以强化。
2、夸张与对比的活用。
3、叙述的掩饰与影射。
4、以雅带俗,小题大做。
5、反语效应
6、叙事格调上,巧智和幽默、庄严与戏谑、典雅与粗俗相结合。
四、写作背景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兴起的交替时期,也是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风气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权力欲、金钱欲,更是前所未有地把世间的一切丑恶都搅动起来。自私自利、追逐金钱、道德沦丧及一切恶行败德充斥着社会,忧患意识在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时的英国人民处境非常艰难。安娜女皇成了英国的统治者,而实际上英国实权操纵在那些巨富的资产阶级手中,他们疯狂地发展工商业,贪婪地寻觅殖民地,残酷地剥削人民。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在巧取豪夺,贿赂之风盛行。英、法长期战争,争夺殖民地,这对英国富有的资产阶级有利,却给人民带来了新的、无法负担的捐税和无谓的流血。斯威夫特目睹了这一切,特别是英国对爱尔兰残忍的殖民统治,万种感慨集于笔端,《格列佛游记》呼之欲出。
格列佛成为斯威夫特的代言人,小说不仅在对大人国、小人国的描写中体现了格列佛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前途的担忧。无论在宫里或在城里,他的所见所闻都令他感到气恼。他谴责那些卑污的谄媚、不公、自私、卖友和奸诈的行为,并且想与全人类痛快地干一场。在马岛国中,那里的马是既具有智慧又有美德的理性动物,将岛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而那具有完整人形的却是一群肮脏、凶悍、贪婪和淫乱的畜生,小说通过这一比较使读者顿悟到人还不如马。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悖bèi掀xiān
2、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听天由命 前所未有 饥肠辘辘 有悖礼仪
3、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海难。
第二部分(第2段):写被俘。
第三部分(第3段):写劝降。
第四部分(第4段):写进餐。
六、合作探究
1、 从第2段找出两句表现“我”与“小人”身材相差甚远的句子。
⑴他们中有几个因为从我腰部往下跳,竟跌伤了。
⑵其中的一个竟敢走到能看得清我整个面孔的地方,举起双手,抬起双眼,一副惊羡的样子。
2、“我”睡在草地上,感觉“前所未有的酣甜香沉”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我”疲惫已极。
3、 “我觉得有个什么活的东西在我的左腿上蠕动”中“蠕动”本来指什么?这里叙述什么?
“蠕动”本来指动物爬行的动作。这里叙述“小人”的行动,突出他们的渺小。
4、“即刻就感觉有一百多枝箭射中了我的左臂像许多针刺一样的痛,他们又向空中射了一阵,仿佛我们欧洲人放炮弹一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对比。 突出“我”对小人们矮小身材的轻视。
5、第3段,“命运却给我另作了安排”中,“另作了安排”指什么?
来了大量的人,与我交谈,给我食物吃。
6、第3段,“一个看上去像是有身份的人,对我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格列佛认为“有身份”的依据是什么?
⑴那人演说前高喊三声,立即有人将我头左边的绳子割断。
⑵有三个侍从,一个替他牵着拖在其身后的衣服,两个分站左右扶持着他。
⑶他有十足的演说家派头,用了不少威胁的语言,也许诺表示同情与友好。
7、 “三人中一个是侍从,身材好像只比我的中指略长些,正替那人牵着拖在其身后的衣服;另外两人分站在他左右扶持着他。”这里作者对他们身材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通过比较,具体写出小人的身高,说明如此渺小的人也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实在滑稽可笑。
8、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情节。
海难 → 被俘 → 劝降 → 进餐。
9、 课文用了大量的对比,请举例作简单的分析。
10、 “小人国”是虚拟的,文中的“东印度群岛”、“凡迪门兰”都是真实地名。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虚中有实、实用有虚的写法,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11、 比较鲁滨孙和格列佛的流浪有什么差异?
鲁滨孙是自己选择流浪的;格列佛的流浪是被动的。
鲁滨孙在流浪中增强了胆识,增长了才干;格列佛亲眼目睹了小人国的社会现实。
七、小结
本文写格列佛在海上遇险,无意中闯入了小人国的领土。文章通过形象的笔墨、丰富的想象,让我们领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在这里,身高不足六英寸的小人,与格列佛这个庞然大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十多个小人国的士兵可以同时爬到格列佛的身上,他们从格列佛身上跳下来,“竟跌伤了”。在那个有身份的人与格列佛进行谈判之前,格列佛看到“地上已竖起了一个一英尺半高的平台,平台可容纳四个人,旁边还有两三副梯子靠着用以攀登”。四个人站在格列佛的面前,不仅要用梯子,还要站在一个平台上。格列佛的胃口更是大得出奇,“一口吃两三块,步枪子弹大的面包一口就是三个”。两者一比,悬殊之大,令人咋舌。
作为世人公认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在第一卷中对宫廷生活的种种丑恶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也可以略见官员们十足的派头:“他看上去中年,比跟随他的另外三个人都要高。三人中一个是侍从,身材好像只比我的中指略长些,正替那人牵着拖在其身后的衣服;另外两人分站在他左右扶持着他。”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身份,这也为后文格列佛所看到的党派纷争、国王野心勃勃、政客无事生非、官吏投机钻营埋下伏笔。
讽刺了英国统治者的专权、独断和昏庸无能,同时也勾勒了大臣们谄媚奉承的嘴脸,从而剖析、挖苦和鞭挞了英国统治阶级的阴险毒辣和假仁假义,揭露了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教会派别之间的相互倾轧。
这是对英国统治者的绝妙的讽刺。
八、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