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1-05 |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故事性与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其深刻的寓意是由生动的故事和结尾直白的表述结构而成,故事性与哲理性兼具,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课文中,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展开故事情节,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的忠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的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虽是说理文章,却没有任何理性分析,“道理”来得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
课前研究教材时,我发现这篇文章多处有生动准确的用词,看似平常却是巧妙铺垫的句子。在阅读一些针对这篇课文的相关分析文章时,对这篇文章的写法,诸如矛盾、高潮、悬念、反复叙事等也有所了解。这是我个人作为教者细读文本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放弃了那些我找到的生动准确的用词,看似平常却是巧妙铺垫的句子,而将品读重点放到第9-18自然段,即鹰四次阻止成吉思汗喝水,成吉思汗的怒气渐盛,最终射杀了鹰。在设计品读环节时,我反复斟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如何处理“细读文本与整体阅读”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细读文本会演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解读。因此,在这个流程中,我也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教学步骤。先整体默读,找到描写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整体感知两者的变化和之间的关系。再分次去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时,我尽量避免去追问,而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文本的情感。最后再将4次的过程,连起来朗读,整体感受。
本课得教学中,我还采用了画情节曲线的板书,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了文章总体认识,从而达到照着情节曲线陈述课文内容目的,我巧妙地由理清层次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情节曲线,接着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思考每次生气背后成吉思汗都在想什么?我只作随机点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生的认识在交流中获得了全方位互补,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我过于紧张,生怕学生回答不上讲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