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1-02 |
《木 笛》课 堂 实 录
(第一课时)
执教:古井车夫 点评:聪明的猪
一、检查预习,感受词句之韵。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学习哪篇课文吗?
生:(声音扯得很大)木笛
师:有些话不一定非要那么大声说的,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再来读一读。
(边说边板题:木笛)
生:(齐读)木笛
师:声音真动听,就像那悦耳的木笛声。
师:课文回家都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投影出示:闪过一丝悲戚 涌出苦涩的泪水
要求苛刻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无声晕染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如泣如诉
(生纷纷举手,一副自信的样子)
生1:(襟jīn读成jǐn)
师:声音响亮,一词一顿,读词就要这样读,12个词读对了11个半,谁听出来了?
生2:“正襟危坐”的“襟”。
(生1点点头)
师:(问刚才没全对的同学)你会读了吗?
生1:正襟危坐。
师:很好,同学们,正襟危坐是怎样地坐?
(全班同学一副严肃脸色,笔直的坐着。)
师:这就是正襟危坐,一齐读——
生:(齐读)正襟危坐。
师:自由地朗读这些词语,这一篇读时,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读屏幕上的词,有些感觉了)
师:读着这些词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又什么样的感受?
生:读“悲凉凄切”时心里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边说还边抖动一下身子)
师:这是他的感受,还有谁想说?
生:“曙色萌动”“蓓蕾初绽”给人很美的感觉。
师:是啊!读书读词我们都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谁再来读一读这些词?
生:(很有感觉地读着)
(评:词语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词语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老师这段词语教学尤显近心,首先是词的选择上,这些文中非常重要的词语,而且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定排在一起,这有力于对词的意思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学心词时,教师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讲读准字音或查字典理解,而是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感觉,其实这就是以感悟代替枯燥的讲解,学生读时感悟的词的温度、色彩、神韵,就自明了词语,这种理解不是字典中的教条,而是一种感情、一种形象,是深入生命的。同时,这种理解也为下面深读课文奠定基础。)
师:这些词你们有感觉了,带者感觉读一读这些句子。
屏幕出示:1.他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2.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3.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纷纷举手)
生:(有滋有味地读着,尤其是“轻轻地说:‘……’”语气读得很轻)。
生:(突出“如泣如诉”听着很悲凉。)
师:这如泣如诉是什么意思?
生:是哭泣地倾诉的意思。
二、理清脉络,巩固概括之能。
师:是的,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在为谁倾诉呢?为什么是哭泣地倾诉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笛》,一同去问问朱丹。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呢?
(师板书:一场考试)
生:这是一场要求苛刻的考试。
生: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
……
师:还写了朱丹在考场中做了一次怎样的抉择呢?
(板书:一次抉择)
师:同学们,老师在这为什么用抉择,而不用选择呢?根据你的理解或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生:选择看上去不是很重要,而抉择却是很重要的时候才用的。
生:我认为做一道题目、吃水果可以选择,而抉择是能影响人的一生的选择,往往是很困难的。
师:
生:从“涌出苦涩的泪水”可以看出是做了一次伤心的抉择。
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次伤心的抉择。还有吗?
生:卡片上要任选一首欢乐的乐曲,而那天又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次无奈的抉择。
师:分析了无奈选择的原因。很好。
生:(激动的样子)我认为是一次不舍的选择,我们想朱丹想进这个乐团的,所以这个是不舍的选择。
师:做出这样抉择是很难的,还写了在纪念碑前,朱丹又看到了一片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一片景象)
生:一片莹莹光亮的景象,还有很多小孩子的景象。
生:还有雪花,流着泪水的蜡烛。
师:看的越多想得也就越多,看到这样的景象同学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会激动。
师:把激换一个字,那是——
生:感动。
师:那是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于是,朱丹又吹奏了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板书:一首曲子)
生:一首如泣如诉的曲子。
生:一首悲凉凄切的曲子。
师:(指着板书)文中围绕朱丹写了一场苛刻、激烈的考试,做了一次伤心、无奈的抉择,在纪念碑前看到一片动人的景象,然后吹奏了首悲凉、如泣如诉的曲子。说着说着,同学们掌握了把文读薄的能力。
(板书:读薄)
(评: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检查预习,也不要简单了理解为是词句教学,教师选择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原来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将文章读薄,一般情况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常是零散的,没有脉络,教师这样一引导学生很容易就理清了文章脉络,而且通过读出感受、感觉也让学生始终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有利于课堂情境的营造。)
师:我们不但会把书读薄,还应该有把书读厚的能力。
(板书:读厚)
三、细读感悟,递增感情之意。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这是一场苛刻、激烈的考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1—23自然段,找一找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场要求苛刻、激烈的考试呢?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不知不觉拿起手中的笔做下记号,记下了他读书的痕迹,从哪看出是竞争激烈的考试呢?
(评:做记号、写笔记是很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的导话就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习惯的信号与强化剂。)
生:我从“应聘者都是乐坛高手”感受到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
生:我从招考要经过初试、复试、终试三轮,最后才录取一名,感受到这是一场激烈的考试。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就把书读厚了,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从一名声名远扬的主考官体会到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
师:我想这位同学这么说有他自己的道理,面对这样的考试,经过这样的考试,留下来的都是高手呀!被这样的乐团录取了意味着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
生:意味着将走向音乐的殿堂了,前途无量。
生:音乐的道路一片光明。
师:朱丹就是这样一个乐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7—23自然段。让我们一同看看朱丹的那天的表现吧!
(生自由读7—23自然段)
师:请两位同学来对读一下在考场中朱丹与大师的对话。谁来?
(生对读,情感饱满,尤其是读朱丹的语言的同学)
师:在考场中,朱丹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次伤心的、无奈的抉择呢?你从哪看出这是伤心、无奈的抉择?
生:“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伤心的抉择。
师:有道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双眼睛你们能想象此时朱丹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吗?
生:朱丹此时在想,在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但这是考试,我还是演不演呢?
生:通过“一丝”可以看出朱丹可能事先心里有这样的预感,心里做好了准备。可是还是被他遇到了这样他不想的结果。所以他是伤心但不是很伤心。
师:感受真深呀,、通过“一丝悲戚”我们想到了这么多。这就是把书“读厚”的体现。接不去再谈。
生:从文中“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可以看出朱丹的抉择是令人吃惊的。
师:你就在现场你听到这样的话时,你会怎么想?
生:这个年青人是不是闹着玩的?
生:这个人是不是疯了。
生:为什么不能演奏欢快的曲目呢?
师:所以,一时间,所有的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所以朱丹的这样一句话引起了这么大的效应。一起感受下当时的情景吧!
生:(齐读: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的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师:接着往下说。
生:通过朱丹与大师一次又一次的解释,可以看出这也是一次不舍的抉择。
师:朱丹很想进这个乐团呀,但是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曲目呀!不舍的抉择。还有?
生:“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人们被朱丹的选择触动了,我想这也是一次引人深思的抉择。
师:是的,你们想想,很久,很久,人们在想什么呢?人们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生: 朱丹,你真棒!是你提醒了我们不要忘记这个日子。
生:如果是我能不能和他一样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多么了不起的青年。
师:一次引人深思的抉择。让我们想到了这么多。
生:从“朱丹眼里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这句话体会到这是一次痛苦的抉择。
师:是这样的,朱丹和其他应聘者一样,多么想考入这处乐团,但自己却放弃了,他能不痛苦吗?
师:在文中,在字里行间,让我们读懂了朱丹的抉择这么多,这么难,这就是把书“读厚”的能力。
(评:围绕“一次_______抉择”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想象神情、揣摩心理、体会感情,竟让学生读出了“痛苦”“伤心”“无奈”“坚定”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师的细读,而是引导学生细读,朱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有了较好的效果。)
师:朱丹最终选择了放弃考试,同学们,放弃考试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放弃了进这个了不起的乐团。
师: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放弃了一次进入艺术殿堂的机会。
师:现在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抉择”这个词的份量了。你会这么做吗?
生:不会。
师:你呢?
生:不会。
师:朱丹为什么这样做呢?他是怎么说的?让我们再读一读朱丹与大师的对话。
生:齐读。
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优秀的、有着对音乐执着追求的青年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生:(声音低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他忘记了今天是考试吗?
生:(齐说)没有。
师:我想朱丹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同时他更不会忘记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这样想着,于是脑海当中闪过这样的画面——
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配乐锁拉曲《江河水》
随后出示文字:日军侵占南京后,1937年12月13日,展开了持续了40多天的血衅的屠杀,近1000个小时,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约每1分钟就有5个生命消逝,每12秒钟就有1个兄弟同胞离我们而去……
(已有同学流出了泪水)
师:(停了一会儿)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一幅幅画面,那一串串数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师:(站在一含泪的女生旁)孩子,你来说说吧,把你的泪水化作语言。
生:我想说这些日本人太残忍了,我们的同胞太无辜了。
师:(深情地)这是同情的泪水。
师:(站在另一含泪的学生旁)你呢?孩子。
生:那些日本人太可耻了,简直就是畜生。
师:(声音混沉)这是愤怒的泪水。
师:你呢?
生:那是一段耻辱的历史。
师:是呀!朱丹是这样想的,他还有心情吹奏欢快的乐曲吗?他又怎么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来,带着这样的感受,捧起书,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来对读朱丹与大师的对话吧!
(师生有感情地对读)
师:此时,你对朱丹的抉择赞同吗?
生:赞同。
师:此时,你对朱丹的抉择认可吗?
生:认可。
师:面对朱丹的抉择,我们认可,我们赞同,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样的日子里,全国人的心情,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是——
生:黑色。
师:朱丹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朱丹,那是——
生:梅花。
师: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气节、最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的儿女也是这样的,朱丹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了,为我们埋下了伏笔,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情感饱满地朗读)
(评:文章中朱丹的外貌描写作者是很有意指的,这一点作为教师来说不难读出,但要是让学生读懂这一表达形式就不容易了,光靠说教是没有用的,在这里老师在学生感受“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这一历史之后,让学生用颜色来形容心情,用花来形容品格,这与朱丹就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一块了,让学生关注到朱丹的外形,进而理解这种表达形式的匠心独运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可谓经典。)
师:一个有骨气的、有气节的、有品格的民族才拥有着这样有骨气、有品格、有气节的人,再读——
生:(再读)
四、小结升华,叩击情感之道。
师: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时,我国诗人王久辛写下这样的诗句——
出示: 面对列强,
国破了,
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啊!
祖国!
就永远有尊严。
……
(师生齐读)
师:朱丹,这个拥有民族精神的乐手,默默地走了,带着伤心、无奈、不舍走了,接下去他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走进朱丹的内心。
(下课)
总评:这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细读文本,走进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节研讨课,执教的是我镇参加工作仅一年的朱井车老师,这节课虽然有不少缺憾,教师也还显得较为稚嫩,但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肯定的。
一、细读文本,练好内功。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对文章的细读,这一点朱老师可谓典范,为了上好课,朱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细读,从课题到内容,从内容到情感思想,从人物到环境,从立意到主旨到表达方式,从作者到背景等等,朱老师穿行于文本之中,浸润在文本之中,完成了2000多字的读书笔记,并做了详尽的备课札记,才形成教学方案,才敢走进课堂。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教师细读文本,而是要走进课堂,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教师要做到细读文本并不难,而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非易事。在这堂课,朱老师还是做得不错的,可圈可点的地点不少,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和造诣。
首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教师从课文中拎出文中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读出感觉、感受、味道来,然后再根据这些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既取到了检查预习,学习词句,又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还通过读词句为下面引导学生入境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用意很深。
其次,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以“一个______抉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想象人物表情、语言、动作,揣摩人物内心,体验人物情感,品味人物品格,真正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人物外貌描写的表达形式这一环节时,可谓是匠心独运,神来之笔。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