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届百所重点校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0-28 |
湖北省2017届百所重点校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梧桐自古被视为柔木、嘉木,是祥瑞的象征。《诗经•小雅•湛露》中以枝繁叶茂的梧桐象征君子优美的风度;《诗经•大雅•卷阿》中以凤凰、梧桐来烘托美好政治,创作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有“剪桐疏爵”的记载,将梧桐与帝王的封拜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将梧桐作为祥瑞化身的认同感。
“孤桐”一词最早见于《禹贡》篇,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在训释“峄阳孤桐”说:“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即峄山南坡生有特异的梧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此特性与峄山地貌特点及桐木的属性等密切相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孤桐”之“孤”渐渐偏离特异之本意,衍变成了单独、孤单的意思。孤桐意象的衍变始于西汉枚乘的《七发》,该文在描述龙门之桐时竭力渲染梧桐的孤苦形象和险峻孤危的生长环境,以突出琴声惊心动魄的魅力,显然这一意象已不同于先秦典籍中的梧桐形象,之前象征祥瑞、美好的梧桐被孤独、悲苦的形象替代,后世作家纷纷模拟。此外,司马彪的《赠山涛》还最早将孤桐与个人的身世情感联系了起来。
由于峄阳孤桐可制作琴瑟类乐器,故后人还常把“孤桐”作为琴的代称,孤桐意象由此延伸至乐声领域,最初传达的主要是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古之音。《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表现上古时期君臣和谐有德、社会安宁太平的情景,因而孤桐便首先蕴含了正人心、促教化的功用及表现为清和安乐的乐声特质。此外,古琴散音具有“松沉旷远”的特点,令人起远古之思。孤桐意象由俞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又延伸出“知音”的意蕴。《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了“焦尾琴”的故事,爨下焦桐,本来避免不了釜底之薪的厄运,但由于蔡邕的发现,变为了制琴的良材,焦桐的这一转变历程契合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寒士的心愿,渴望被发现、被察识,呼唤知音,寻求知音,酬谢知己,便成为孤桐所传达的另一重要文学意象。孤桐成为与琴声相关的抒情意象后,还趋向于传达清雅孤高、落寞孤寂的个人情怀。
孤桐高大、挺拔,早期的许多作品便从梧桐的这些生物特征引申开来,基本上还停留在体物的层面,未能有较深的意蕴。到了唐宋时期,人们便以这些特点象征士人的精神品格,如张九龄的《杂诗》、司马逸客的《雅琴篇》,都是以孤桐高大、挺拔、笔直的特点象征士人孤高、正直、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人们还发现了梧桐虚心的特点,如王昌龄的《段宥厅孤桐》有:“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其《云居寺孤桐》描述:“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到了宋代的王安石,更是挖掘出 | |
| 标题: |
湖北省2017届百所重点校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60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