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课前预习 :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对比产生的表达效果。
3、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2.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过程: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2.简介背景
学生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课堂展示: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图片: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3.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省略号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找出相应的字词,读出字音或黑板标注
如:踉跄liàngqiàng 冻馁něi 早夭yāo
(2).积累词语
借助工具书,掌握词语含义
不堪回首 郁郁葱葱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3)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默读课文,小组之间相互探讨,归纳
学生展示:1---3段:生命在早晨重又诞生的感觉
4---17段:在早晨生命重生之后的具体感受,抒发珍惜早晨时光之感
18---19段:照应题目,珍惜重生的时光
探究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结合相关的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我真不知道还有没有比列宁格勒更残酷的围城”(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强盗对列宁格勒的900天围城太残酷了。)
2.讨论课文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学生朗读后,小组探讨、归纳:
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教师引导:作者在这里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写出年轻母亲脸上的表情,也没有表现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别所在。作者追求的不是渲染情感,而是用叙述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看来,打动人的内心不光只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也能产生感动人的效果。
3.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再现当时的场面,然后写下来,相互之间交流,评论,看谁能抓住要点去表现。
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相关的段落,找出并讨论,明确:
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找出并回答: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提示: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列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感悟文本
1.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为何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导明确:
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2.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战争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意,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想象,讨论、交流并展示: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3.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指导学生续写,并在班级内交流
教师指导: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相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相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以凝重、深情的语言,用被围困900天的列宁格勒人民不砍树的事例,揭示出了人精神的强健、人格的高贵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堂延伸、出示
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布置作业
做语文助学第30页6—10题
教学反思:
本文以列宁的树为中心,写了伟大的列宁格勒的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品质。在本文中人与树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作者写树更是在写人。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探究文章的写法。结合文章相关的语句领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对比
卖房屋 、首饰 没有谁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
卖家具、一切可卖之物 没有谁试图用柴火取暖
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