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7-06 |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四单元《塞北江南》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很经典、很美的文章,它主要描写是江南水乡一个小镇早晨的景象。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材料,领悟叙述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最大的优点:紧扣课题,创生语言
本人在学校国家级子课题《小学“三主”创新性课堂实践研究》的统领下,寻找到了自己研究的兴趣点——语言,因为语文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语言又是非常美妙有趣的。优美的语言让我们享受,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快乐,夸张的语言让我们激动。语言的运用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同时,抓住语言这个研究点,同时也就抓住了学习语文的精髓。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我确立自己的研究子课题《小学“三主”创新性课堂背景下学生语言创生能力的研究》。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围绕让学生训练“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及训练总分的机构方式写一段话这两个训练点位抓手,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改革的勇气。这节课,学生创作语言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以动写静的句子非常精彩,学生创作语言的潜能得到了激发,孩子们回答的句子是我这之前闻所未闻的,比如:“教室很静,静得连蚊子扇翅膀的声音都听得见。”又如:“小区很静,静得连鱼儿吐泡泡的声音都听得见。”这些奇妙的语言,这些奇特的想象,足以见证孩子们过人的语言天赋。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学生的语言不仅在积累,更重要的是激发。”正如对正如陈曦校长点评:“这节课,廖娟老师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教内容到教表达,让学生会说会写。方法的下一步就是表达,语言表达比内容和方法更重要,不能为教方法而教方法,方法必须落到实处,教方法、学方法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学习。廖娟老师的这节课相对传统以内容感悟式的语文教学做出了很大的改变。”
二、最大的不足:课堂无序,合作低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乐学、爱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当中,孩子们创生出了各种精妙的语言,这些美妙的语言,如音乐、如童话,孩子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快乐无穷。这些语言的激发和创生,得益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保障,但是,当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时,其他组的学生处于游离和无序状态。比如,有的学生玩自己手中的笔,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在凳子上左右摇晃,没有几个学生在专注地倾听,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让孩子们会学、巧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改进的措施:研究学习,厚积薄发
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你可以专注其中,心无旁骛,享受乐趣。现在自己的研究的子课题,让我真正尝试到了研究的快乐。以前,我不知道如何做实践研究,但是,通过这个子课题,我已经摸出了一些研究门道。比如,当小组学生在进行交流时,为什么其他小组的孩子不倾听、不关注,这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交流时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关注者,只有这样,学生创生语言才有了环境保障。进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研究语言创生的环境保障,这就是我的子课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又如,学生语言是怎么被激发的,除了有小组合作的组织保障之外,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孩子思如泉涌?这又可以成为我的研究问题。就这样,边实践,边发现,边研究,最后,我的子课题就能得出我自己的研究结论。我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如小组合作方面的理论,用理论支撑我的实践,坚持做研究日志,在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厚积薄发,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发展。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