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8-15 |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作文):《思想之美》(2课时)
【课前预习】
1重新温习柏杨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和培根的《论求知》
【学习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评价任务】
1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评价
2修改余秋雨的文段,互读文章,互相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谈看法入手,让学生明确我们每天都太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即每天都在议论。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议论。
然后读一些专家的论述文字片断,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回顾要点,梳理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对议论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明确书面议论语言的特点。
三、读说互动,比较归纳。
本环节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借书的典范的文段,如余秋雨的《藏书忧》这样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语段能否直接拿到讨论会上当发言稿,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白:听讲和读书的语境不一样,读书是主动的,而听讲却是被动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凝神状态,一不留神,话音就一去不复返。因此口语议论要把这种书面语言改为对思维比较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
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经过记录修改,作为书面文字发表了,还有没有口语的特点?可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和具体句子说说。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文章说的时严肃的问题,仍然有口语交谈的通俗趣味。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柏杨的虽然不是演讲词却很有口头表述风格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体会古典雅言和通俗口语交相迭生,相应成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口头表述和书面文章虽然趣味各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相得益彰的地方。口头语言可能在书面文章中,显出潜在的光彩;书面雅言,也可能在口头表达中显出魅力。既有成语和对称,又如口语般平白晚懂。诸如此类古今相对,文白错杂,并和口头表达的轻松自如洒脱相结合,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的魅力。
四、练习活动,巩固强化。
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理解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练习。可以请学生自选取余秋雨《藏书忧》中第二、第三个担忧中的一个,改写为适合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并试在同学中说说看,请同学们评评效果如何。
五、作业
实践活动成立“读书大联盟”
1.指导学生明确会议内容:(1)讨论并通过“大联盟”章程,选举首届理事会成员;(2)“盟员”交流自己的藏书和借书的故事,评选故事“最感人奖”;(3)进行专题研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时间和明确的指导。
2.指导学生专题研讨内容:(1)每人拟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感情强烈,适合现场交流(2);研讨会中心议题:对借书的有关言论发表意见(也可另拟)。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
3.课堂活动。在学生交流故事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
4.评选“超级书虫奖”(“超级书虫奖”得主,观点要明晰,论述要充分。)
5.评选“最佳发言奖”。
六、习作训练
以“读书”为话题,写篇600字的作文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