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雨衣》说课稿
贾川乡阳湾小学 刘娜
一、说教材
《充气雨衣》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专题是培养学生的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文,这类课文相对童话故事,情感性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弱,如果课堂上科学知识讲得多,就走进了常识课的误区。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的同时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突显语文味,是我不断思考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朗读训练法:以“看”“读”“思”“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2、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三、说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5个板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我首先创设情景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下雨时,你们需要带什么雨具?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个性回答。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设立悬念,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一读为快。
(二)探究方法、自主识字。
《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所以,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最后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音难记的特点,通过用趣味游戏或开火车游戏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有生字的识记情况。
(三)抓住重点,读懂课文。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小组交流充气雨衣发明过程中的难题及如何解决。最后交流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品读下面几方面:
1、读好小林发明充气雨衣原因的句子。
2、读好小林想解决难题的句子。
A、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B、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
C、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3、读好小林做充气雨衣的句子,体验发明过程的感悟和快乐。
A、回到家里,小林剪……,买了……,又请……
B、充气雨衣做好了。充起气来往身上一穿,嘿!别提多棒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以默读解决课文重点问题,以品味朗读强化了发明过程中看、想、做的内容,从中通过文本语言让学生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勤实践的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复述课文,转换语言。
1、话:学生按照“看、想、做”的发明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的过程。
2、复述:采取多种形式复述:自主联系指名复述分组竞赛。
3、想像:读课文最后一段:“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是学生,会怎样称赞小林?
4、转换:做一次小小介绍一下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及充气雨衣的好处。
(五)联系生活,拓展实践。
1、启示: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发?
2、联系: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那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
3、实践:响应课后学习伙伴的倡议,课外做个小制作。
4、激励: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