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王磊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正确认识机器人技术在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2、了解21 世纪机器人将要涉足的领域和将要发挥的巨大作用。
课时安排:2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国内公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我,机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电影里的机器人给人们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让人们再次关注现实世界的机器人。如今,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新的机型、功能不断涌现。但什么是机器人?人们仍莫衷一是,由于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迷人的哲学问题,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1世纪机器人在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及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2、什么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存在哪些区别?
3、21世纪的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出了两个问题:
1、机器人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奇特而神秘呢?
2、机器人的大量出现会在我们习惯的生活中掀起些许波澜吗?
第二部分:机器人的昨天和今天。重点介绍了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
1、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我国西周的工匠偃师就已制造了会歌舞的偶人,堪称人类记载最早的机器人。
2、1950年,美国的乔治·迪弗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
3、1995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约为65万台,同年世界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57亿美元。
4、1995年,日本每万名制造业人员中就拥有机器人210台。
5、我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用于焊接、装配、搬运等用途的工业机器人;
B:用于水下、爬壁、管道等实用性机器人;
C:用于防核辐射、防化侦查、防暴排险的特种机器人;
D: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探索者号”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和6000米自治型无缆水下机器人;
F:1994年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
第三部分: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着重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1、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
① 能够部分模拟人脑活动
② 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③ 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④ 有自学习、自治和容错、纠错功能
2、机器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
① 无论是什么机器人,都需要人类设计与制造,它的“聪明“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能力。
② 机器人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一种非生命性的机械模仿是人通过编程等手段赋予的。
第四部分:机器人走向21世纪。预测21世纪的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领域、娱乐领域以及科学和教育领域将发挥巨大作用,并会悄悄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四、总结:
1、依次说明,条理清晰。
文章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引入,然后用三个小标题清晰地标示出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在正文部分,作者从机器人的昨天说到今天,又从今天说到明天,全面概述了有关机器人的知识,条理十分清晰,让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2、宏观把握,全面系统。
文章对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较详细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对机器人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至于只见源而不见流,或只见流而不见源。
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文章善于用人们熟知的事例来介绍抽象的高科技知识,将具体的说明和抽象的事理分析结合在一起,语言平实,读来通俗易懂。
五、课堂作业:
1、教材P70 一、三大题
2、练习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