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对文中某些内容做注释,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2、能力目标: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苦乐”的内涵,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验“读书的乐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情感,感受内涵。
2、对比法:对比阅读文段,横向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抓住文段要领。
3、迁移法:引导学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纵向开拓视野,培养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一)课前预习
你能说出陶渊明、孔子、孟子、庄子这四位中国文化名人都写过哪些作品吗?能写出他们的简要介绍吗?
(让同学课外认真查阅工具书,自己动手写简介)
(二)预习检查
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教师请几个同学简要讲讲,及时表扬,提请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的好习惯。)
二、导入新课
1、导问: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什么书?感受如何?有没有人觉得阅读(读书)是一种享受或一种快乐?
学生讨论、发言。
课件展示1──介绍杨绛及其读书故事
(有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
杨绛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在《干校六记》中,她回忆夫妻二人在到达干校后面对即将居住的大棚,首先烦恼的是:没有书。
对于钱钟书和杨绛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而是他们的精神支点。书中的知识和智慧已经通过深刻的感悟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念,引导他们走向完美的人生。)
教师解说:
读过老前辈的故事,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崇敬还是羡慕?或者有那么一点点失落?同学们,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但是有两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2、课文的题目是“读书苦乐”,你认为文章的重点是谈“读书之苦”还是“读书之乐”?(重点是读书之乐)
教师解说:
本文是一篇随笔,语言质朴,似与人谈心,有较强的感染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阅读的热爱,让她在读书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本文是她与书交流、交往的快乐回忆。可以说,杨绛先生在充分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后才能由衷地发出“读书快乐”的心声。
(据说,钱钟书夫妇俩喜爱喜剧性的作品,并不欣赏凄凄惨惨的东西。他们为人也是如此:身处逆境却处惊不变,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平和的心态,能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在《我们仨》里,杨绛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分明是甜梦中的人一段暖人心腑的回忆。)
我们也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快乐感受主要源于乐观的、平和的心态。
三、讲授新课
(一)(泛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遍,注意自己认为生僻字词的读音,完成练习。(课件展示2)
1、辨析词语并造句
2、找出或归纳每一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读书钻研学问,得下苦功。
第二段:读书不是“苦读”,而是“乐在其中”。
第三段:读书好比“串门儿”,可以自由地会见、请教古今中外的老师和学者。
第四段:书中别有天地,读书可以身临其境。
第五段:读书可得到丰富的经历,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
最后一段是:作为凡人,我们应钻入书中世界,享受“乐以忘言”的读书之乐。
(二)(精读)深入阅读,思考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师提问:
(1)文中提到“苦读”的目的是什么?陶渊明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段1、2文中语句来说明)(课件展示3)
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为的是世俗功利。
以陶渊明为例是为了嘲弄“当今之世”的弊病。
(2)作者写“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读书又有乐趣。
(3)学生独立思考:“下苦功夫”和“苦读”是否一个意思?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课件展示4)
(1)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作者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请问“读书”与“串门儿”的相同点是什么?作者又强调“读书”与“串门儿”不同的一点,请简要说明。
(3)归纳这一段的段意。
作者用“串门儿”来比喻读书,并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就可以自由地会见、请教古今中外的老师和学者。
教师解说:
在作者看来,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快乐,读书好比串门儿,可以自由地会见、请教古今中外的老师和学者,是在与前贤先哲对话交流。
3、请一组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讨论回答:
(1)书的世界是别样的世界。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下边两句话的理解。
①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更远,所以,再不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
②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
世上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身边的书上找到,所以说,书里是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大世界。
(2)请根据这一段说一说读书有哪些好处(用简明的词词概括出四条)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然后课件展示)
4、请一组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提问:
1)在有限的人生中,应多读书,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那么,读书乐在那里?
遇到心仪的人 听到惬意的话 有所得而开了心窍
(2)文章最后写道:“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请说说这个“乐”与“追求享受”的区别。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然后课件展示)
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有这么多乐趣,你愿意做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希望今后多读些好书,做个快乐的人)
(三)归纳小结
本文虽也谈到读书需要花苦功夫,但作者真正醉心的是读书的乐趣,是思想行走在书本中的惬意,作者用“串门儿”来比喻读书,并通过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生动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乐趣。课文语言质朴,似与人谈心,有较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读书的快乐,产生了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的冲动。
四、知识拓展: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教师介绍、讲解几个国内名人名家的故事及其作品内容、精神等
(课件展示)孔子与《论语》、孟子与《庄暴见孟子》、庄子与《逍遥游》、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等名人名作资料。
(二)请学生谈谈读完本课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教师注意引导。本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除了带着问题阅读外,还应该有整体意识,要能够尝试从整体看,这样才更容易理解文章。
不限范围,自由发言,重点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出扩展思维,联系到个人或者他人的经历,谈感受,或者对将来的打算,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读书意识。
五、布置作业
1、摘录名人谈读书的格言。
2、至少读一篇优秀作品。
3、举办一个小型读书经验交流会。
六、课外延伸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读书的苦乐之境”话题作文导写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说“苦读”“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怎样的感觉?你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请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