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
心理测试:从果汁测试你对金钱的欲望导入。
二、新授
1、题目解说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2、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多媒体显示: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其中《复活》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三、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多媒体展示: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第一次买地:收益颇丰
第二次买地:是第一次的十倍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结尾:帕霍姆悲惨地死去,仅得到埋葬之地
四、分析帕霍姆的形象特点。
1、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学生讨论总结。
3、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是一个曾经勤俭持家、苦心经营而致富的农民,最后因为对土地贪得无厌而悲惨死去的可怜人。
五、自主探讨课文内容
开展你问我答活动
六、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
帕霍姆最后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结局,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七、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有人说,课文的这个结局太凄惨,帕霍姆奋斗了一生,到最后只得到了六英尺的坟墓。请你发挥想象,为课文设计另外一种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