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听,呼呼的北风吹来了,冬天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在人们的印象中,冬,可是一个“北风卷地白草折”“三九四九不出手”的季节。此时此刻,人们多么向往温暖如春的南方啊!然而你可知道,就是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又有多少人纷纷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呢。说实话,三九天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了20-30摄氏度,可又是什么吸引了这纷沓而至的八方来客呢?对,就是它——雾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两个字:“雾”形声字,上表形下表声;“凇”也是形声字,左表形右表声。两点水表示它是需要很冷的气温来凝结。雾凇就是雾气凝结后沾附在草木等物体上面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
二、初读课文
1、欣赏雾凇
吉林雾凇,美丽、奇特、壮观,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来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感受一下三九严寒天气里这奇特的景观吧!(播放录像)
2、质疑雾凇。
师:多美的雾凇啊,像盎然怒放的银花,像高山上的雪莲,似梨花攀枝,亦如磅礴的落雪……欣赏到这儿,你一定产生了好奇感,有什么疑惑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1)检查预习情况:
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在走进课文之前,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字词的情况。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教师正音。
2)出声地读《雾凇》。
3)初读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吉林雾凇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欣赏雾凇的感受。
三、品读雾凇。
1、学生品读。
要求:在作者描写的三个段落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请仔细读一读,和同桌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提出你的疑惑,一起探讨一番。
2、交流理解雾凇的形成。
(1)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A理解饱和的水汽(弥漫 涌向 笼罩、淹没)
B理解“遇冷”,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评价)
C深入体会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
a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那么浓,仿佛牛奶把一切浸泡其中。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见雾凇?(没有一定的低温)
b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c是呀,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零下20-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大庆是否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呢?
D体会雾凇的形成
过渡:吉林既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毫米的普通树挂。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转眼就形成了呢?(他是慢慢形成的,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 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么美丽啊!
指导朗读:这绮丽的自然景观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请大家一起把他的形成读出声来吧!(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3、研究雾凇的特点。(第一自然段)
A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出示内容)喜欢的同学一起读。
B引导学生讲解:我认为:“ ”词 (句)好,它写出了 。”
感受雾凇的特点:美丽、奇特、壮观。
C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情境导入: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来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了。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