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