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套中人》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8-10


套中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了解课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4.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哀伤》《苦恼》《万卡》等真切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向往新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讲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味,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2.相关背景。
《套中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身处这一恐怖环境中的俄国知识分子,正如高尔基《海燕》中所描写的,有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但也有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塑造了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沙皇专制政府竭力维持反动统治、社会异常黑暗残酷的生活现状,表现作者对劳苦大众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的思想感情,同时让人们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极大鼓舞起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探究
1.讨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2.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恋爱风波”?
明确:从这场“恋爱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了,就更不用说有“求婚”的勇气!在别里科夫枯竭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都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是多么深刻,对人物的刻画时多么准确到位。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淘汰,旧制度、旧秩序终究会被埋葬。
3.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1)生活方面有形的套子。套鞋,雨伞,棉大衣,装怀表、小刀的套子,高高竖起的衣领,坐车支起车棚,用棉花堵耳朵眼,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字等。(2)思想方面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老是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千万别闹出乱子来”的口头禅等。
4.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影响?
明确: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
首先,契诃夫写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
本来,人在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穿雨鞋,这是生活常识。别里科夫竟天天装在这个套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一年四季,不管天冷天热,有蚊子没蚊子,“床上挂着帐子。”他找对象,准备结婚,并不是出于内在情感需要,而是为了不乱“男大当婚”的俗套。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即“千万别乱套啊!”他满脑子世俗成见,一旦适应一种套子,一种生活方式,就把这种方式死搬硬套到各种生活之中,主观脱离客观,有着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愚蠢,套子已使他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理性。
其次,作者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
小说写于1898年,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经常颁发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法律、法令。别里科夫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其貌不扬,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大家甚至不能想象他是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然而,他在沙皇各种套子的束缚下,心地变坏了,成为沙皇统治的鹰犬。他不但自己视报纸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足见别里科夫对人们危害之大。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他在和柯瓦连科吵架时,口口声声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并威胁说:“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这完全露出了他一副沙皇套子忠实走狗的嘴脸。
最后,作品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
别里科夫是在与柯瓦连科吵架后气死的。这个“气”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在受到了柯瓦连科的怒骂和怒推。柯瓦连科把他骂得很凶,推得很重,他口舌上无力抗衡,拳脚上也不能相迎,一副狼狈相,又遭到女朋友哈哈大笑的奚落,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二是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并毫无顾忌,这是他气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来,城里人都对别里科夫敬畏三分,不敢乱套,惟独柯瓦连科压而不服,言谈举止大出格,大乱套,别里科夫感到无力制止,“礼崩乐坏”,他痛心疾首,结果忧郁不堪,气急败坏,得病而死。他死死抱住套子不放,极力维护套子,最终为套子献出了生命,成为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5.作者是如何表现别里科夫的?
明确:语言、肖像描写;环境和场景刻画。
6.为表现别里科夫,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突出表现别里科夫神经兮兮、荒唐可笑的外貌特征及内心世界;通过鲜明对照和精当的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主人公虚弱、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充分表现出契诃夫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7.为达到夸张和讽刺的效果,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夸张、反复、反问、讳饰等。
8.挑选相关重点语段,学生阅读并深入体会。
9.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不是“套中人”?如果是,如果看待“套子”?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无规矩不成方圆。
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
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套中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四、作业
把你自己对“套子”的认识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套中人
契诃夫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套子
讽刺    夸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套中人》教案2(第1,2课时)
人教版选修《套中人》ppt课件1
《套中人》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