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矶鹞带来欢乐》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6-24


 《矶鹞带来欢乐》教案

                                             刘 淼
◆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的交往,理清“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
2. 体会文章有关温迪的描写对表现她的性格特点及主旨的作用;
3. 弄清文章结尾部分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体会题目的含义。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在与温迪的三次交往中,“我”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难点:文章结尾部分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以及题目的含义。
◆ 教学手段与方法:
手段:黑板与多媒体并用
方法;启发与讨论结合
◆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预习题见附录)
二. 导入课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喧嚣一时,但却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而有些东西,虽然短暂,却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矶鹞带来欢乐》,将会给我们带来永恒的回味。
[投影] 学习目标
三. 分析课文
(一)关于预习(简要检查预习情况)
1. 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散文。设计这道题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是否注意到课下注释①)
2. 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自己?
(不是,而是作者的邻居。这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是否注意到课前的“小序”)
3. 复述课文。
4. 你认为本文那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去揣摩、咀嚼?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究)
(二) 关于文中的“我”和“温迪”
问题:文中写了“我”和“温迪”的几次相遇?
(3次)
1. 讨论第一次相遇:
(1)本文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一次相遇的?
(写“我”,着重突出情绪的变化;写“温迪”,主要通过眼神和对话。)
(2)文中对小女孩眼睛的描写有何作用?
(对小女孩眼睛的描写,暗示了小女孩的富有爱心的宽广胸怀、美好品质。)
(3)小女孩为何把“矶鹞”说成“欢乐”?
(因为她相信母亲的话,矶鹞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不仅给自己,也是给他人)
[投影]
“我”: ⑴心情(压抑、沮丧、心绪不佳)
⑵态度(对小女孩:“没心事”“心不在焉”)

“温迪”:⑴眼神(“那双眼睛像大海般深邃”)
⑵态度(对“我”:主动、热情)

[投影] “我”的情绪变化:
心情压抑、沮丧 在温迪欢乐情绪的感染下 不由得笑了

2. 讨论第二次相遇:
(1) 本文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二次相遇的?
(写“我”,还是着重于情绪的变化;写“温迪”,则是通过对话、脸色、笑声)

[投影] “我”: ⑴心情(因“忙”而渴望宁静)
⑵态度(对小女孩:厌烦、挖苦)

“温迪”:⑴脸色(娇嫩而皙白)——埋下伏笔
⑵态度(对“我”:主动、热情;快乐)
[投影] “我”的情绪变化:
因“忙”而烦躁,渴望宁静 在温迪快乐心情的影响下 心情也感到舒畅多了

(2) 作者对小女孩在冬天却到夏季避暑的小别墅里度假感到纳闷,你们现在是否也还“纳闷”?为什么?
(不纳闷。因为小女孩已患重病。这里这样写为下文写到小女孩母亲交代小女孩“喜欢这海滩,所以当她要求到这里来时,我们不能不答应”埋下伏笔。前后呼应。)

[投影] 伏笔之一: 小女孩在冬天却到“夏季避暑的小别墅”里度假
[为下文写小女孩母亲交代小女孩已患病,而她又“喜欢这海滩,所以当她要求到这里来时,我们不能不答应”埋下伏笔]

(3) 这一部分还有哪个地方运用了伏笔?
(“看到了她娇嫩而皙白的脸色”,这一句为下文交代她已患白血病,埋下伏笔。)

[投影] 伏笔之二: “看到了她娇嫩而皙白的脸色”
[为下文交代小女孩因患白血病而死去埋下伏笔]

3. 讨论第三次相遇:
(1) 本文又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三次相遇的?
(写“我”,仍然是着重于情绪的变化;写“温迪”,则主要是通过对话及脸色的描写。)
[投影] “我”: ⑴心情(神思恍惚——不欢而别)
⑵态度(对小女孩:不理睬,恶声恶气,发怒)

“温迪”: ⑴脸色(“小脸蛋显得异乎寻常地苍白”)
⑵态度(对“我”:关切地问这问那)

(2) “我”把自己的痛苦粗暴地向一个正遭受死神折磨的仅六岁的小女孩发泄,这反映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映“我”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把自己的痛苦看得过于严重,对小女孩缺少关心:为何在冬天却到“夏季避暑的小别墅”里度假?为何小女孩脸色那么苍白?)
(3) 文中的“我”的良知是否已泯灭?
(文中的“我”良知并未完全泯灭,这从下文的“内疚”“不由得打心底里思念着他”可以看出。)

4. 讨论归纳:上文主要写了“我”和小女孩的三次见面,总体看来,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① 用对比的方法,将“我”的思想感情和小女孩的思想感情对比着写。这样对比着写的目的,是为了用“我”来反衬小女孩温迪。)[链接]
[投影] “我”:始终沉溺于烦恼、沮丧和不幸之中,自私、缺乏爱心;
︱对比
↓反衬
温迪:始终高高兴兴,把热情给予别人,把欢乐带给别人

5. 讨论最后一部分:
(1)当文中的“我”渐渐地从不幸中走出,内心渐渐复归平静之后,对温迪的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我”深深地感到内疚,不由得打心底里思念着她)
(2)文中最动人的地方在哪儿?
(文中最动人的地方就是 温迪的母亲讲述女儿温迪已不在人世,但她却给“我”留下一幅画和几个字:矶鹞带来欢乐。——这里把一个仅六岁的小女孩对生活的热心和真忱,对他人的无偿的关爱,极富感染力地表现出来了)
(3)文章最后部分是怎样来描写“我”当时的复杂的心情的?这种复杂感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Δ文章最后一段是通过动作、心理、表情、语言描写了“我”当时的复杂感情。 Δ这种复杂感情具体指的是:突闻噩耗的震惊、失去小爱友的难过、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内疚、忏悔)
[投影] 复杂感情:震惊、难过、内疚、忏悔 
(三)关于结尾
1. 讨论情节安排:
文章结尾部分写到温迪的死去,这样写是否显得太突兀?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① 结尾部分的情节:“我”到海边,却未遇见小女孩温迪;后来从小女孩温迪母亲的口中得知,小女孩温迪因患白血病死了;死前还留给我一幅画和一行字:矶鹞带来欢乐。这样写并不显得突兀,因为前文已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②特点: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
[投影] 意料之外:可爱的小女孩居然死了,居然还给我留下一幅画、一行字

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a.脸色:皙白、苍白
b.性格:把欢乐带给别人
2. 讨论:原文的最后一段
[投影]
●原文的最后一段:
现在,这幅珍贵的图画配上镜框,挂在我的书房里。六个字,在她短暂的生命中,正好一个字一年。它们向我倾诉着无偿的爱,它们向我揭示了内心的宁静和勇气。这是一个孩子的礼物,一个有着大海般湛蓝的眼睛和沙滩般金黄的头发的孩子,是她教给我怎样去爱,怎样去生活。

讨论:这个结尾有什么作用?编者在编入课本时,为何要把这一段删掉?
(① 这个结尾,是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小女孩对生活的热忱和对他人的无偿的关爱。一个人只有以这样的胸襟才能以内心的宁静和勇气面对生活,不会被不幸和痛苦压垮。②编者将最后这一段删掉,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把这一议论性的语段删掉,使文章显得更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四)关于题目(对题意的揣摩)
1. 分析标题的含义
讨论:本文的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文章标题“矶鹞带来欢乐”,是小女孩温迪留下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位小女孩就是给人带来欢乐的“矶鹞”——她,虽身患绝症,却以自己对生活的真忱和热爱,将无偿的爱奉献给别人,使人们得到深刻的启示:怎样去爱,怎样去生活。)
2. 讨论:如果把题目改为“忏悔”,其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假如把题目改为“忏悔”,角度就不同了,会影响主旨的表达。“忏悔”是从“我”的角度,不是从小女孩温迪的角度讲的。“我”是应该“忏悔”的,实际上也忏悔了:“我”把自己的痛苦自私地向一个遭受更大痛苦的小女孩发泄;“我”非但没有给小女孩以安慰,相反却在她即将离世时告诉她死是痛苦的。但本文的主旨是在歌颂小女孩,歌颂小女孩的美好的品质,而“我”只是一个该指责的对象,在文中起反衬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把题目改为“忏悔”,会影响主旨的表达。)
四. 布置作业:
[投影] 作业
自选角度(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或表现技巧),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性文章。

* * * * *
附:《矶鹞带来欢乐》预习题:
1. 表情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大意。
2. 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3. 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自己?
4. 你认为本文那些地方最值得我们去揣摩、咀嚼?
5. 文中写了“我”和“温迪”的几次相遇?
6. 本文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一次相遇的?
7. 文中对小女孩眼睛的描写有何作用?
8. 小女孩为何把“矶鹞”说成“欢乐”?
9. 本文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二次相遇的?
10. 作者最初对小女孩在冬天却到夏季避暑的小别墅里度假感到纳闷,你们现在是否也还感到“纳闷”?这里运用了什么技巧?
11. 这一部分还有哪个地方运用了这一技巧?
12. 本文又是怎样描写“我”和“温迪”的第三次相遇的?
13. “我”把自己的痛苦粗暴地向一个正遭受死神折磨的仅六岁的小女孩发泄,这反映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4. 文中主要写了“我”和小女孩的三次见面。总体看来,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5. 当文中的“我”渐渐地从不幸中走出,内心渐渐复归平静之后,对温迪的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文中最动人的地方在哪儿?
16. 文章最后部分是怎样描写“我”当时的复杂感情的?这种复杂感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7. 文章结尾部分写到温迪的死去,这样写是否显得太突兀?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18. 原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编者在编入课本时,为何要把这一段删掉?
19. 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20. 如果把题目改为“忏悔”,其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