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6-10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林海雪原教案
主讲人: 黄 艳
一,本节课的结构框架:
1,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这部小说的“民族性”(“传统性”)特色表现在哪里?
3,小说的传奇色彩又表现在哪里?并概括说明“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特点。
二,讲课流程:
1, 带动课堂气氛,从人物形象入手,提起大家对这堂课的兴趣。
2,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曲波:1946年冬,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历经半年的艰苦奋斗,终终于剿灭这些顽匪。这这是作者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50年,因伤转业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完成。小说创作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50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曾经战争时期的英雄生平已远去。作者创作意图在于运用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一中提炼和催化。
3,内容提要: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参谋长少剑波的带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4,重点人物性格分析:
五虎将:
杨子荣:经验丰富,有胆有谋,智勇双全;(智取小炉将,奋力打虎,智取威虎山)
少剑波:英勇俊俏,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不骄不躁(有条不紊指挥作战,任务分配恰到好处,苦练滑雪等)
——引出拓展练习一:对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展开讨论
栾超家:粗俗诙谐(跨谷飞涧,攀爬奇袭奶头山)
孙达明: 坚韧忠诚
此外,还粗略分析了匪徒的形象和性格。如:许大马棒,蝴蝶迷,刁钻一,一撮毛,座山雕等
5,民族性(传统性)的讨论分析;
a以宣扬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利用传统民间文化元素,过于陈旧表现英雄人物模式(如:受隐形结构“五虎将”模式为基本人物模式的支配)
b对传统狭义小说的继承,关于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不论哪种,都不会缺少血债与报恩这些基本元素。如:风岚站血债。
6,传奇性:
A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水浒》等的结构和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包括人物的活动环境特征,故事情节上的奇特,以及人物性格上的“浪漫色彩”。
B战斗有惊无险,回回胜利,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作者也承认只取了几个典型战例。(如:杨子荣打虎,在威虎山做卧底等。暗堡密布,地道如网,堪称天险的威虎山,只有一个内应,一场百鸡宴,20分钟就被一个小分队拿下;攻取奶头山时,战士们沿绳从天而降,一阵暴风雨般的猛射就取得胜利。)
三,讲课目的:由于这是我们班讲得第二节课,经验不足,加上同学们没看过此书,所以我的备课着重解决同学们对本书的认识,没有很深层次的挖掘,同时也为了活跃课堂,让更多同学被我的课吸引。
四,自评:
1,调动课堂气氛了,但总结不深入,没有深入挖掘文章本身,没有达到同学发言的目的;
2,在坏人的性格分析上,有些不详细。(但我是想详略得当,有主有次);
3, 这堂课讲的是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林海雪原》仅仅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但我由于紧张没有联系小说本身,对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没有做全面概括;
4,老师说我没有分析“英雄崇拜与消费怀旧”进行讨论,评价,其实我也想到了,我把它作为课后题叫同学们进行讨论。即:拓展练习二:把《林海雪原》电视剧,电影与原著进行比较,对“英雄崇拜与消费怀旧”进行讨论;
5,我想说,如果想拿我讲的《林海雪原》与别人讲的比较,我觉得各有千秋。侧重不同,当然不可同言而语;
6,关于老师说的我讲的课失败,我觉得不完全正确,因为我让同学们了解了《林海雪原》,在他们没看的前提下,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7,我要说老师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所以对我的课堂线索不了解,而且对课堂同学们的反馈也没有洞察到,我觉得好不幸,我的课就这样失败了,我也没有机会自评。但老师的一些评论我还是赞成的,我会虚心改正。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