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最后一片藤叶》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19


最后一片藤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命,都是活着的生命,但你们是否思考过生命的意义,是否对死亡产生过恐惧?有一个很有名的问题是,假如你在世上只有最后三天时间了,你将怎样安排这三天? 
同学们,有人说过,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深刻地思考过死亡问题,其本质就是生命问题。 
世界著名作家,奥地利的卡夫卡说过:生与死都是上帝的权力,自杀的人是对上帝的权力的觊越。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里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黑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我最喜欢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22岁时双腿瘫痪,从此靠轮椅行走。近年,他的病情恶化,每三天要到医院去洗一次血,一根管子把血流出来,通过另一根管子把洗干净了的血输进去。所以,有一次记者问他的工作,他说,我的工作是生病。大家想一想,一个22岁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有理想的时光,突然双脚瘫痪,那真是天大的灾难。但他克服了,并且把苦难化为难得的思想,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命若琴弦》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瞎子乐师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要弹断一千根弦就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等他老的时候终于弹断了一千根,但别人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请问:他师傅为什么要骗他?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 
这谎言给人的是希望。那么,今天,让我们也去读一个生生死死的故事,希望大家因此能悟出点什么。节下来,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短篇巨匠的代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明确:写年轻画家琼西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明确:写琼西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明确:不落的藤叶使琼西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明确:琼西脱离险,贝尔门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西病倒;一天早晨:琼西病重;这天夜里:贝尔门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西病危,贝尔门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西病情转好,贝尔门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西脱离危险,贝尔门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第二课时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明确:老贝尔门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西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西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门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门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门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门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门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西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门时,贝尔门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门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门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小结: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学习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8、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附: 
警察与赞美诗 
   
■[美]欧.亨利/著 潘明元/译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 
中引颈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对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在街心公园 
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候,人们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叶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杰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杰克对麦 
迪逊广场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气,每年来临之先,总要打一声招呼。在十字街 
头,他把名片交给“户外大厦”的信使“北风”,好让住户们有个准备。 
  索比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马上组织单人财务委员会,以 
便抵御即将临近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侧。 
  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游,也不想到南方去晒 
令人昏睡的太阳,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待 
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 
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对索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②的监狱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正像福 
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买票去棕榈滩③和里维埃拉④一样,索比也要为 
一年一度逃奔岛上作些必要的安排。现在又到时候了。昨天晚上,他睡在古 
老广场上喷水池旁的长凳上,用三张星期日的报纸分别垫在上衣里、包着脚 
踝、盖住大腿,也没能抵挡住严寒的袭击。因此,在他的脑袋里,岛子的影 
象又即时而鲜明地浮现出来。他诅咒那些以慈善名义对城镇穷苦人所设的布 
施。在索比眼里,法律比救济更为宽厚。他可以去的地方不少,有市政办的、 
救济机关办的各式各样的组织,他都可以去混吃、混住,勉强度日,但接 
受施舍,对索比这样一位灵魂高傲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从慈 
善机构的手里接受任何一点好处,钱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须遭受精神上的屈 
辱来作为回报。正如恺撒对待布鲁图一样⑤,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上慈善 
机构的床,先得让人押去洗个澡;要吃施舍的一片面包,得先交待清楚个人 
的来历和隐私。因此,倒不如当个法律的座上宾还好得多。虽然法律铁面无 
私、照章办事,但至少不会过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一旦决定了去岛上,索比便立即着手将它变为现实。要兑现自己的意愿, 
有许多简捷的途径,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去某家豪华餐厅大吃一台,然后 
呢,承认自己身无分文,无力支付,这样便安安静静、毫不声张地被交给警 
察。其余的一切就该由通商量的治安推事来应付了。 
  索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跨过百老汇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汇处那片沥 
青铺就的平坦路面。他转向百老汇大街,在一家灯火辉煌的咖啡馆前停下脚 
步,在这里,每天晚上聚积着葡萄、蚕丝和原生质的最佳制品⑥。 
  索比对自己的马甲从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 
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 
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绝不会让侍 
者生疑。索比想到,一只烤野鸭很对劲——再来一瓶夏布利酒⑦,然后是卡 
门贝干酪⑧,一小杯清咖啡和一只雪茄烟。一美元一只的雪茄就足够了。全 
部加起来的价钱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馆太过厉害的报复;然而,吃下这 
一餐会使他走向冬季避难所的行程中心满意足、无忧无虑了。 
  可是,索比的脚刚踏进门,领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旧裤子和破皮 
鞋上。强壮迅急的手掌推了他个转身,悄无声息地被押了出来,推上了人行 
道,拯救了那只险遭毒手的野鸭的可怜命运。 
  索比离开了百老汇大街。看起来,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岛上,这 
办法是行不通了。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 
  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灯火通明、陈设精巧的大玻璃橱窗内的商品尤其 
诱人注目。索比捡起一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 
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 
扣微笑⑨。 
  “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 
  “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嘲讽语气,但很友好, 
如同他正交着桃花运呢。 
  警察根本没把索比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 
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 
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索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重新开始游 
荡。他再一次失算了。 
  对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它可以填饱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钱。 
它的碗具粗糙,空气混浊,汤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绢。索比穿着那令人诅 
咒的鞋子和暴露身分的裤子跨进餐厅,上帝保佑、还没遭到白眼。他走到桌 
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饼、炸面饼圈和馅饼。然后,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 
和钱老爷从无交往。 
  “现在,快去叫警察,”索比说。“别让大爷久等。” 
  “用不着找警察,”侍者说,声音滑腻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好似 
曼哈顿开胃酒中的樱桃。“喂,阿康!” 
  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着地。索比 
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接着拍掉衣服上 
的尘土。被捕的愿望仅仅是美梦一个,那个岛子是太遥远了。相隔两个门面 
的药店前,站着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索比走过五个街口之后,设法被捕的气又回来了。这一次出现的机会极 
为难得,他满以为十拿九稳哩。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站在橱 
窗前,兴趣十足地瞪着陈列的修面杯和墨水瓶架入了迷。而两码之外,一位 
彪形大汉警察正靠在水龙头上,神情严肃。 
  索比的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捣蛋鬼”。他的对象文雅娴静, 
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使他足以相信,警察的双手抓住他 
的手膀的滋味该是多么愉快呵,在岛上的小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季就有了保 
证。 
  索比扶正了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领结,拉出缩进去的衬衣袖口,把帽子 
往后一掀,歪得几乎要落下来,侧身向那女人挨将过去。他对她送秋波,清 
嗓子,哼哼哈哈,嬉皮笑脸,把小流氓所干的一切卑鄙无耻的勾当表演得维 
妙维肖。他斜眼望去,看见那个警察正死死盯住他。年轻女人移开了几步, 
又沉醉于观赏那修面杯。索比跟过去,大胆地走近她,举了举帽子,说:“ 
啊哈,比德莉亚,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吗?” 
  警察仍旧死死盯住。受人轻薄的年轻女人只需将手一招,就等于已经上 
路去岛上的安乐窝了。在想象中,他已经感觉到警察分局的舒适和温暖了。 
年轻女人转身面对着他,伸出一只手,捉住了索比的上衣袖口。 
  “当然罗,迈克,”她兴高采烈地说,“如果你肯破费给我买一杯啤酒 
的话。要不是那个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轻女人像常青藤攀附着他这棵大橡树一样。索比从警察身边走过,心 
中懊丧不已。看来命中注定,他该自由。 
  一到拐弯处,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气跑到老远的一个地方。 
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 
剧。淑女们披着皮裘,绅士们身着大衣,在这凛冽的严寒中欢天喜地地走来 
走去。索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也许是某种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 
了被捕。这念头令他心惊肉跳。但是,当他看见一个警察在灯火通明的剧院 
门前大模大样地巡逻时,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尽各种伎俩来搅扰这苍穹。 
  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释说:“这是 
个耶鲁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 
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峰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 
  索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 
吗?在他的幻梦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亚⑩了。他扣好 
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 
  索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火头点烟。那人进店时, 
把绸伞靠在门边。索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漫不经心地退了出来。点烟 
人匆匆追了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道。 
  “呵,是吗?”索比冷笑说;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条侮辱罪吧。 
“好哇,那你为什么不叫警察呢?没错,我拿了。你的伞!为什么不叫巡 
警呢?拐角那儿就站着一个哩。” 
  绸伞的主人放慢了脚步,索比也跟着慢了下来。他有一种预感,命运会 
再一次同他作对。那位警察好奇地瞧着他们俩。 
  “当然罗,”绸伞主人说,“那是,噢,你知道有时会出现这类误会…… 
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厅捡的…… 
要是你认出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当然是我的,”索比恶狠狠地说。 
  绸伞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开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搀扶一个身披 
夜礼服斗篷、头发金黄的高个子女人穿过横街,以免两条街之外驶来的街车 
会碰着她。 
  索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气冲天地把绸 
伞猛地掷进一个坑里。他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 
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⑾。 
  最后,索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 
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 
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索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 
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 
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 
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 
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 
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索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 
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 
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 
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 
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 
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 
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 
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 
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 
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 
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①杰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冻”的拟人化称呼。 
  ②布莱克韦尔岛(Blackwell):在纽约东河上。岛上有监狱。 
  ③棕榈滩(Palm Beach):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城镇,冬令游憩胜地。 
  ④里维埃拉(The Riviera):南欧沿地中海一段地区,在法国的东南 
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是假节日憩游胜地。 
  ⑤恺撒(Julius Caesar):(100—44BC)罗马统帅、政治家,罗马的 
独裁者,被共和派贵族刺杀。布鲁图(Brutus):(85—42BC)罗马贵族派 
政治家,刺杀恺撒的主谋,后逃希腊,集结军队对抗安东尼和屋大维联军, 
因战败自杀。 
  ⑥作者诙谐的说法,指美酒、华丽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产于法国的Chablis地方的一种无 
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门贝(Carmembert)干酪(Cheese):一种产于法国的软干酪。原 
为Fr.诺曼底一村庄,产此干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纽扣是黄铜制的。 
  ⑩阿卡狄亚(Arcadia):原为古希腊一山区,现在伯罗奔尼撒 
半岛中部,以其居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淳朴生活而著称,现指“世外桃园”。 
  ⑾英语谚语:国王不可能犯错误(King can do no wrong.)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最后一片藤叶》ppt课件5
《最后一片藤叶》ppt课件4
《最后一片藤叶》读后感(2篇)
《最后一片藤叶》练习题
《最后一片藤叶》说课稿
《最后一片藤叶》ppt课件3
《最后一片藤叶》教案2
绿的延续——读《最后一片藤叶》有感
《最后一片藤叶》ppt课件2
《最后一片藤叶》ppt课件1
《最后一片藤叶》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