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报人邵飘萍》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0-15


报人邵飘萍

【教学目标】

1.了解邵飘萍作为新闻界奠基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那种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2.体会本文以新闻笔法写人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执着追求正义的精神。

难点: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讨论法。

【预习要求】

1.给生字词注音。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以笔为匕首和反动派战斗,今天我们再走进一位同样是以笔为旗的战士,冯玉祥曾称赞他:“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他就是素有“新闻全才”之称的新闻界巨擘——邵飘萍。

二、人物和背景介绍

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东瀛。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夫妻报人: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同样是著名的革命新闻家,是我国最早的女新闻工作者之一,对我国早期新闻事业有过卓越的贡献。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一世之枭(xiāo)  会晤(w148;)  攻讦(jié)  觥筹(gōngchóu)交错

2.词语解释(投影或板书)

豪气干云: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干,触犯、接触。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亲离众叛:即众叛亲离。指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入。今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旁敲侧击:在旁边和侧面敲打。比喻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是从侧面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研读课文:

1.研读开头部分

(1)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本题意在复习“逆时提前”即“高潮提前”这一新闻的写法)

明确:“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得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2)通读全文之后,找出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写了人物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邵临刑时的情形、邵为什么被害、生平事迹。前三为略写,后一为详写。

2.比较阅读:理解作者详略处理的原由。

(1)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的?

明确: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详略。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但是,在结构上类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详略的处理,先写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再写邵临刑时的情形,接着写他为什么被害,最后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这么写,有悬念,先写邵飘萍的遇难,使读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写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使读者想要了解何以见得。这样阅读效果不错。

 (2)本文在描写邵临刑时连用了“三笑”,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三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关于“笑”的词语,并理解他们的含义。)

明确:作者故意将“三笑”区别开来: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论外界有怎样的传说,都反映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气概,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邵的敬仰。这“三笑”也很形象传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3.研读后半部分:

    在这样的开头之后,文章把主要的笔墨集中在了几则故事,通过这几则故事作者比较从容地展示了邵飘萍作为新闻记者、报人,获得重大新闻的特殊的机敏。从民主战士的角度来说,邵飘萍是一位英勇肝胆的壮士,但这几则小故事,主要是从新闻界的角度,很大的不同,先请同学分析出两者来展示他的机敏,和文章开头部分的英勇就义相比,这几则小故事强调的是一种趣味性。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领略邵氏的人格魅力。

   “邵飘萍自有其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这一段可以说是过渡段,他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说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接下来的篇幅作者也是围绕着这点来说的,那么能不能从这几则小故事中归纳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证明他的说法的?

    明确:从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三个方面表明了他代表了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⑴ 实践了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的主张。作者举了他因中德两国断交之事采访美国使馆参赞和段祺瑞之事,和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进行说明。——这讲的是他的新闻感觉的灵敏,主要是技能。

 ⑵ 他实践了“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的主张,而且,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这讲的是工作的投入、忘我,主要是工作态度。

 ⑶ 有很高的职业良知: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也是他的自我写照。——这讲的是他的理想和信念,主要是职业操守。 4.总结全文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有所了解。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是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憧憬的职业,但是要当好称职的记者并不容易,新闻记者是面向大众的文字工作者,要为社会、民众负责,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坚持、伸张正义,要敢于与黑暗、邪恶势力做斗争,直至献出生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和采访机智,随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邵飘萍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表率,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四、作业布置

1.查阅狄马的《带血的黎明》,比较两者的不同。

 2.体会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3.预习《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摘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报人邵飘萍》《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学案
《报人邵飘萍》教学设计2
《报人邵飘萍》ppt课件3
《报人邵飘萍》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教案1
《报人邵飘萍》ppt课件2
《报人邵飘萍》《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报人邵飘萍》ppt课件1
北师大版《报人邵飘萍》教案1
报人邵飘萍和他的时代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