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2份)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6 |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按计划上了一堂教学研讨课《胖乎乎的小手》。不知道是不是这段时间的浮躁影响了心境,使我自己都感觉上课就好像在做梦,云里雾里,迷迷糊糊。不知道是不是这半年多来疏忽了对课堂的思考,以至于影响了原本就不太敏锐的思维,使我趋于麻木。上课的感觉越来越差,上课的激情越来越少,对课的思考越来越肤浅。或许,这也是课堂上有孩子会开小差的原因之一吧!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了。可是,拿着语文书久久地看,捧着《教学指导用书》还是久久地看,拿起前后修改的两份教学设计,依然还是久久的看,不知道自己该反思些什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角度去进行反思。对于这堂课我真的没有反思的能力了吗?我忧伤!于是,逼着自己必须去思考,而且绝不能三言两语敷衍过去。即使是很没有价值的思考。
反思的第一个“点”——情感目标的定位。
《教学指导用书》上这样表述:
一、教材简说
爸妈的双手能工作,姥姥的双手会做饭,兰兰也有一双手,能画画,能写字,能给爸爸拿拖鞋,能给妈妈洗手绢,能给姥姥挠痒痒,肯定还能做别的许许多多的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事情。这就是全家人喜欢兰兰那双胖乎乎的小手的原因。课文小中见大,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美好品德。整篇课文充满了家庭的温馨情感,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学习新偏旁“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举动。
于是,我的第一份教学设计上这样罗列:
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认识“刂 ”,会写六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读好带有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3、知道家人喜欢兰兰这张画的原因,感受兰兰的勤劳,启迪孩子用双手给他人带去快乐的自豪感,激励孩子愿意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带给我们的思想。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感叹句。
我将情感目标定位在“勤劳”和“愿意帮助他人”上。在试教中,引导学生通过爸爸、妈妈、姥姥的话来理解全家人喜欢兰兰这幅画的原因,并让学生夸一夸“兰兰的小手真——”。好多孩子能说到“兰兰的小手真能干”,“兰兰的小手真勤劳”这个层面。由学生的回答可见,“勤劳”两个字是深入学生心中的,而“愿意帮助他人”就模模糊糊地过去了。
经过修改,我的第二份教学设计这样罗列:
教学目标:
1、 巩固13个生字,认识“刂 ”,会写六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能读好带有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3、 知道家人喜欢兰兰这张画的原因,感受兰兰的勤劳,启迪孩子用双手给他人带去快乐的自豪感,激励孩子尊敬长辈,愿意帮助长辈做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全家人都喜欢兰兰这张画的原因。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感叹句。
虽然,在情感目标中只是更改了后半句,就是将原先的“激励孩子愿意帮助他人”改为“激励孩子尊敬长辈,愿意帮助长辈做事”。但是,我所定位的这个点却在我脑海中提升了。这是我在反复阅读《教学指导用书》上这句“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举动”后所定下的。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爸爸、妈妈、姥姥的话理解全家人喜欢兰兰画的这幅画的原因——小手会帮助家人做很多事。并透过这双令人喜欢的勤劳的小手看到兰兰那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心。
不知道这样的定位合不合适,但是,从今天的课堂来看,目标,是在落实的,但落实的有些牵强。
反思的第二个“点”——课时的划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这是《教学指导用书》中明确表述的。其实,我也知道,“认字”和“朗读”也就是我们这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但是,我却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毫不思考地将两者割裂开来。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是将“识字写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将“朗读理解”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但是,事实上呢,我并没有把“识字”和“朗读”分别作为两个课时的“重点”来处理,而是让“识字”和“朗读”分别成为了两个课时的“全部”,走了一个“极端化”的行为。
感谢徐校给我提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放在第一课时中教学,采用“总分总”(并非徐校原话,只是我的个人理解)的方式展开教学,将“全家人”具体化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再通过分散说话“爸爸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妈妈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姥姥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再次聚集为“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这样的处理使得该句子的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实在。
而第二课时就腾出时间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中感悟、边读边悟来理解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的原因。
反思的第三个“点”——朗读的落实。
应该说,一开始我就是将朗读作为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的。我希望通过教学,学生的朗读能从第一课时时的“读正确”、“读通顺”提升为“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希望学生能通过朗读来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我也尽量给学生读的时间了。但是,读的效果却是“事与愿违”。孩子们的朗读最多可以说是比先前有了一点点的“滋润”,“个性”却是“毫不显现”的。究其原因何在,我想,还在于我的引领不过关。
要把一堂课扎扎实实地,著有成效地上好,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多一点的研究,没有深一点的思考必定是会失败的。但是,所幸的是,我并不怕失败,失败是我在过去三年里经常经历的事。正因为有那么多的失败,才铸就了我的成长。而且,我很努力,“有努力就会有改变”,这是我在昨天的随笔中写到的,因为我确信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认知心理派代表人物布鲁纳也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本次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指导他们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走向自已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构成了新的情景教学,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策略,达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
一、开课导题,引趣精妙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我在导入部分创设了一个布迷设障的情景:猜手、看手、画手、夸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二、创设活动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感情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爸爸、妈妈、姥姥对兰兰说的话,使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平时爸爸、妈妈、姥姥是怎样和自己说话的),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与小主人的情
感共鸣,学生很自觉地就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中也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中采用了自由读、个别指名读、摹仿读、表演读、互评互读的方式,让学生学而不厌,练而不腻,力图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学生的经验体验,从而代替了学生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话该怎样读?“这双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啊!”“这双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这双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挠过痒痒啊!”学生以大人的口吻,说得那么自然、贴切,这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生活体验最好的回忆。总之,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创设实践活动,延伸课堂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新《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本次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教育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事情。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让课堂扩展到家庭生活中,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
五、分组合作,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共享群体的智慧,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了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他们在自主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满了童趣,具有时代气息,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