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永远新生》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3-01-20


九年级语文永远新生说课稿
《永远新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永远新生》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点》一书所作的序。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地引入。本单元是为书写的序。这篇课文写得凝练而有深度
     2、教学目标的设计和依据:
     阅读教学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出发,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况; 
(2).理解标题的含义: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3).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3、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和依据: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能够把握中心论点。.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如文章最后一段。
二、说学情及学法:
     说学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三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薄弱,故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学法:课前预习,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学情和新课标要求,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他们鼓励他们在活动参与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进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高效。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并由此启发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参与,他们可能说得不好,但教师可联系背景,适当点拨,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朗读、疏通字词等。
     要求:关键字词是否落实;上下文是否连贯;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晰;仪态是否自然。
     目的: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学生的热情和潜力调动挖掘出来。
     (二)导入新课,温故引新:
     1、结合课前准备,从检测《课前预习》有关入手,导入正题;
     由简介作者入课,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在温故引新中,学生与文本又一次亲密接触,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1)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三、问题探究
 1、指导学生分不同形式朗读,评价朗读的效果;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体会所借之物抒所言之情的内在联系,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 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细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明确】 
  (1)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2)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4、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2)结构图表 
             ┏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          
       ┏时间的筛选  ┗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 是试金石 
       ┃       ┏ 不断地反传统     ┓ 
       ┃永远的新生  ┗ 异种的不断引入    ┛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       ┏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 
       ┃\’图典的出版   ┗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 顺应潮流 
       ┃       ┏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 
       ┗ 不断地创新 ┗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 靠浪子回头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2、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明确】最后一段教学设计>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3、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4、写作特点分析 
  (1)教学设计>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教学设计>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五、小结。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永远新生》教案5
《永远新生》导学案
《永远新生》教案4
《永远新生》ppt课件4
《永远新生》ppt课件3
吴冠中《永远新生》原文阅读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3
《永远新生》教案2
语文版《永远新生》ppt课件2
语文版《永远新生》ppt课件(38页)
《永远新生》教案1
《永远新生》同步练习2
《永远新生》同步练习1
《永远新生》备课资料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