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针对性措施 |
|
谈话导入 |
快速抢答:
出示:橡皮+铅笔 =( )
楼房﹢汽车=( )
床+椅子=( )
( )+( )=( ) |
——抢答问题:
橡皮+铅笔 =(橡皮铅笔)
楼房+汽车=(双层汽车)
床+椅子=( 睡椅)
( )+( )=( ) |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
|
观看动画,导入学习。 |
1、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晏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看《自相矛盾》视频。
2、动画片里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用什么作用?(师板书:进攻、自卫)
3、指导书写“矛”和“盾”。
4、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
——观看《自相矛盾》动画片。
——矛和盾。打仗用矛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在书上插图边写上“矛”和“盾”。
——齐读课题,在田字格书写“集”。 |
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
|
检查预习,巩固识字。 |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3、巩固词语。
4、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
——自由读课文,遇到字音问题想办法解决。
——逐段读课文,评价朗读,互相正音。
——认读新词语。
——选词填空: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生齐读这段话。) |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
|
学习课文一二段。 |
1、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2、组织交流:
⑴指名读句子。
⑵随机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
——按要求默读课文,作批注。
——读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
|
|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指名一人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再指名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3)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
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4)师帮助巩固理解: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你什么感觉?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
(5)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师随机出示这个句子,引导: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
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喊——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 |
——一生紧张地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又一生紧急地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学生:左抵右挡
——(1)学生从字面理解: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2)查词典: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感叹号。
——发明家很是着急。
——生读。
——生再读。
——(个别读这句话)
——(个别读这句话)
——(齐读这句话)
——(齐读这句话) |
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查词典寻求正确解释。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指导写字。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针对性措施 |
|
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2、指名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随机出示: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
——个别认读新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的盾难以招架。发明家想要自己的盾象铁屋子那么大。 |
|
|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
1、师过渡: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吗?妙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又是怎么想的。给出提纲:(接上1、)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2、组织交流:
师接(1)问:请大家看到第一句,发明家的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那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出示坦克的图片。 |
——默读课文,思考作批注。
——集体交流:
——(自卫)
生接着说出这个办法的缺陷:补充第二句:
(2)、(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补充第三句话:
(3)、(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很好,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完整地朗读坦克发明的过程。
|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
|
学习第五自然段。 |
1、 情境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3、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4、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
——欣赏情境,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个别生感情朗读: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联系生活理解“大显神威”。
——感情齐读,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 |
|
|
学习第六自然段。 |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
2、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
——(它们的长处) ——齐读第六自然段。
|
|
|
拓展延伸 |
1、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
——学生广泛思考、交流:
(开课时提到的)
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
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
——留给课后思考,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做准备。 |
|
|
指导写字 |
1、出示14个生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几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
——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互相提醒要注意的地方。
——练写生字,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