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首》教案4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8-04 |
元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最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和语言特色;了解三首元曲的作者。
2.明白《【双调】蟾宫曲·叹世》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了解它语言上的特点。
3.明白《【南吕】四块玉·别情》中的抒情方式。
3.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
【双调】蟾宫曲·叹世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前面我们感受了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元曲介绍】
元曲
杂剧:属戏剧范畴,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小令:独立的只曲,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格,又称“叶儿”、“清曲”。
散曲:属诗歌范畴,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套曲: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在杂剧上齐名的四位):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好问;王实甫等。
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马致远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玉阁”(a帝王的宫殿、楼阁;b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为伴,向往闲适的生活。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杂剧上,则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最为著名。散曲现存120多首,其中小令115首,套曲16套,后人将他散曲编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其中因为《天净沙?秋思》写得很好,因而他又被称为“秋思之祖”。
【赏析】
师:题目为“叹世”,即“感叹时世”,那么,作者感叹时世的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
一、结合典故讲解课文: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兴起于西蜀,这一切不都是南柯一梦。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韩信却落得如此的结果,蒯通哪里有疯癫病啊?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吕后杀死韩信用的也是萧何的计策。喝他个一醉方休,所谓的功名事业都由他去吧。
二、思想内容:本文是叹世,那么,作者感叹时世的什么呢?
1、借历史事件(“项废东吴”、“刘兴西蜀”)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pǒ)测。
3、“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三、写作特色: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叹世”本是感叹时世,但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体现出了元曲的语言特征。
【南吕】四块玉·别情
【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杰出的戏曲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长期深入民间,生活在妓院和剧场之中,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创作出一批“煊烂百代”的作品。他一生不愿为官,多接近下层民众,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是当时一个杂剧创作团体——玉京书会的领导人,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bò杰出的人物)。关汉卿著杂剧60多种,但大都散失,今存 18 种,著名的有《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也是散曲大家,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语言通俗。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枝花?不伏老》。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
【赏析】
这首小令可分为几个层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前三句)写女子难以割舍的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写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的眷念之愁,用以景托情的方法,言尽而意不尽。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小令,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套曲——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作者介绍】
睢景臣: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扬州人,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赏析】
1、 整体感知: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
明确:本文主要刻画刘邦,作者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见识的农民口吻来写的,写了刘邦回乡的情况和场面。
2、本文主旨:本文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3、艺术特色:
a构思特点:构思新奇、嬉笑怒骂。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b语言特色: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这里强调的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