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诗歌:由“大平”这个抽象语言的符号,引导同学们进行联想和想象, 把它转换成形象的画面.不同知识背景?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鉴赏中的多义性现象。鼓励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艺术再创造。对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是整个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学习重点。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我们离开大平,一同飞向欧洲文学的天空,走近一颗耀眼的巨星华兹华斯。
二.作者简介
华兹华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这些诗人在英国西北部山地的湖畔居住,其诗作大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他开创了一代诗,他也被称为“英国的桂冠诗人”
三.题解
不过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并不是写湖畔风光的,当年,年轻的华兹华斯呀,他特别喜爱徒步旅游,他在漫游英国苏格兰高地的时候,有一个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一位 孤独的收割人.
四、研习课文 (一)、自读全诗,看作者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孤独的收割人。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二).研读第一节读
1.抽读,一边读一边联想和想象:收割姑娘的形象是怎样的?
2.回答问题,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3.再全班齐读第一节,再运用联想和想象,完善头脑中的意象。
(二),研读第二节 1.抽读第二节,思考:收割女歌声是怎样的?
2. 作者写姑娘的歌声,为什么要写杜鹃声和夜莺声?
明确: 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极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3.第一节说姑娘的歌声好不凄凉,第二节却说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前后是否矛盾?
4.全班齐读第二节,带着想象,带着联想体验美妙的歌声。
5,让一学生试着哼那小调。
(三),研习第三节
1,范读第三节,想想:这个姑娘到底唱的是什么歌词?
2.是作者没有听清楚歌词,还是不想写清楚?
3,齐读第三节,在自己心里给它谱写动听的歌词。
(四)研习第四节
1.抽读,思考: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讲讲自己的看法。
(五),齐读全诗,进入诗的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更近地走近那位孤独的收割姑娘。
(六)课外迁移
(七)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欣赏了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名作《孤独的收割人》,通过我们的想象和联想,这位孤独的收割人,她不再是那么孤独,她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丰富而丰满,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啊。他并没有明写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姑娘。没写她的声调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一首优美的旋律。也没有明写歌词到底是什么内容,但读者在内心可以写一曲动听的歌词。他也没写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喜爱那歌声,但是一千个读者心中能找出一千种理由来,这就是华兹华斯这位伟大的诗人,他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在诗歌中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学的特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联想和想象的升华上,就在我们的再创造的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