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 1、多媒体展示以下情景: 情景一 :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遇到写文章就会头痛。我写一篇文章最少要想半个小时才能想出开头。 ........ ,所以我不敢轻易下笔,每次都想得我头痛。 情景二 :我最害怕写作文了。每次老师叫我们写作文,我都要想几个小时才能写出来,但是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一定是好的。小学的时候,老师称赞过我写作文写得好,我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可是现在,我却觉得自己的作文真的很差,根本不敢跟别人的比较。 2、师生互动,探究原因。 问题设计:大家最怕写作文。每次都很辛苦,20 分钟都想不好一个开头。好不容易写出来,要么字数不够,要么内容平平,只得六七十分。问题何在? 大家想写好作文吗?想写得容易吗?有绝招吗?有捷径可走吗?让我们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①分组讨论 ②归纳总结: 大家怕写作文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 。 ③对症下药: 写出真实,写出真情,以情动人。(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你的文章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你的文章就成功了。 本次作文就要求大家在模仿的基础上练习写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明确题目。
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的词语。
2、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3、字数在500字以上。
三、合作审题。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生甲:题目中的“那一次”告诉我们写的事情只能是一件,而不能是两件或两件以上。
生乙:我们要注意文题中的“我”,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突出那一个特定瞬间自己的心灵体验。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解题
①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笑、愉快、高兴、快乐、痛苦、哭了、尴尬、后悔、冒失、激动、生气、害怕等,这些词语正是某一次真实情感或心理的表现。
②所填的词语一经确定,文章的内容也就定了。因而填写的词语,一定要仔细推敲,能够概括地反映所写的内容。
③从题目的“那一次”,我们还可以明白,写的事情是过去发生的。
四、构思点拨:
1、学生自由谈
2、 师生评议
①要想抒真情,必须抓住动情点。
要求从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从自己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曾经打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即从曾使你感动、能使你动情的方面入手。
② 要使文章生动,应展开细节描写。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正是以“临行密密缝”这个十分感人的真实细节表现母亲对临行儿子的真情。唯细节方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③可采用倒叙法,由往事引出回忆等。
五、课文借鉴: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繁星》,全文都是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叙
事的时候抒情。其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事,是怎么写的?通过什么方式抒情的? 结论:在叙事时选择其中一两个突出的具体描写,可以从我方面去描述。 六、病文修改:(学生活动一:学生分别找出不真实的地方加以修改) 上学路上 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妈妈在后面紧紧地追赶。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欧阳海、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唰”地红了。(开头环境描写失真,后面的女人不一定是小孩的妈妈,我不可能有时间想英雄,我怎么看到自己脸红了,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夸奖吗?) 结论:要避免胡编乱造,要写真实。 七、片断训练 :(教师先出示要求学生写作,教师抽查学生朗读自己的片断作文) [ 侧重真情 ] 给下面一句话作续写练习( 150 字左右) 一道几何题做了四五遍仍没有求证出来,这时候,我想…… 【提示】我们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想起雷锋的“钉子精神”,想到老师的教育,决心发扬“钉子精神”攻克难题。但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这样想。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想,那就不真实了。全班几十个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所以这个“我”可能包含以下类型:成绩好的“我”,成绩差的“我”,自信或自负的“我”,自卑的“我”,自尊心很强的“我”,无所谓的“我”,投机取巧的“我”,坚韧不拔的“我”……你属于哪一种,真实地写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