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第一单元)——专题学案(补充材料)
备课:2011-8-30 上课:9月 日主备:颜廷雷 审核:备课组 九( )班 姓名:
【点拨导学】
1.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任务探究】
一、知识积累
1.四季物候成语、谚语(春 夏 秋 冬)、诗句:
成 语:
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意盎然、春花秋月、春雨如油
冬裘夏葛、秋高气爽、一叶知秋、寒冬腊月、秋去冬来
谚 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降见霜,五谷满仓。北风连夜起,雪花满天飞。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诗词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记住二十四节名称及其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开始。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薯:“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将: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限时作业】
中考试题荟萃
一.“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7.下面是连云港市9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9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以人性化的提醒。(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0C——120C)
二.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三.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四.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五.常识:天气预报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形势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连云港: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
如全国:18日08时至19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河北东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以及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浙东部沿海及上海等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4~6级偏北或偏南风。黄海中南部、东海海区有6-8级、阵风9-11级大风。 |